一件器物,若缺失了致用,那它的生命將非常短暫;一份手藝,若脫離了生活,那它的發展必不會長遠。
黏土與火的結合,誕生了全新的事物。陶器滿足了人們炊飲、盛物、儲藏的需要,被視為遠古先民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從那時起,製陶就伴隨著人類一路走來。
在海南有一個民族,他們是這個島嶼裡最原始的居民。在千年以前,這裡一直遵循著古樸的傳統,男耕女織,織錦製陶。用質樸的手藝自給自足,在這片土地上過著恬靜平淡的生活。
“露天燒陶”是最古老的燒陶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陶器的製作技藝發生了顯著的提高與轉變。而在海南島黎族地區,至今依然採用“露天燒陶”的傳統制陶方式,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原始製陶的“活化石”。工藝原始的黎陶與現代陶瓷相比或許並不起眼,卻是黎人對陶最純粹的理解。
黎族人自古遵循物盡其用的原則,製陶使用的工具幾乎全部都是就地取材。人們珍惜自然的造物,對上天賜予的一切都欣然接受。海南是一個炎熱潮溼的地方,花崗岩風化後形成的灰白色或赤褐色砂土和黏土,石英含量高,很適合製陶。
在晴朗的天氣取回合適的陶土,曬乾後備用;
曬乾的陶土放在木臼中,用獨木製成的杵反覆舂搗;
將舂碎的黏土反覆過篩,得到較為均勻細密的粉末;
和好的泥,放置幾天,會更有粘性和韌勁;
製作陶坯,要先做器底。拍打泥餅,切割成圓,憑的是手感。要保證器底厚薄均勻、形狀圓整。
之後,就是製陶最重要的環節——露天燒陶。
黎族製陶人從古至今沿襲下來的工藝,露天燒陶,是最古老的燒陶方式。柴火燃燒一段時間,製陶人開始往火堆上投擲稻草。稻草燃燒後,會在陶坯上形成厚厚的稻草灰覆蓋層,使陶坯內部的溫度均勻,讓燒成以後的陶坯結實耐用。
明火燃盡後,固守傳統的黎族製陶人,會用華楹樹皮浸泡出的紅色液體對陶坯進行表面冷卻淬火。這能起到急遽降溫加固的作用,而當植物汁液遇熱,又形成了黎陶特有的斑點紋飾。
黎族製陶起源於何時,並無定論,但考古發掘表明,早在數千年前,這裡的人們已懂得製作和使用陶器。簡約的器型,斑駁的紋理,這是來自先祖的饋贈。
從黏土到陶坯,黎族婦女用粗糙的雙手,用最簡單樸實的工具,製作出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器皿。對於黎族人來說,只要生活還在繼續,火與土的共舞就永不停歇。
近幾年來,復古風盛行。闊腿褲、鬆糕鞋,過去流行的事物,在沉寂了一段時間之後,又重新受到人們的青睞。而那些充滿了粗獷、古樸風格的藝術品,如今也受到人們的關注。
在海南,充滿了地域風情的黎陶,曾因色澤不夠鮮豔、質地不夠細膩、看起來太過笨重而遭到“嫌棄”,而今,也隨著復古風潮的掀起再度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然而,如今的黎陶,更多出現在酒店、風景旅遊區等地,不復過往的“模樣”。
黎陶,曾是海南島上一種重要的生活“技藝”,而這項技藝,千年來,始終遵循著“傳女不傳男”的原則,在民間,甚至還有“女製陶,男莫近”的諺語流傳。
在製陶課程上,雖然主要以女性為主,但也有男性參與其中,並認真地學習著製陶的技藝。昌江的製陶藝人劉梅珍坦言,製陶技藝傳女不傳男的藩籬,如今已經被打破了。
過去,人們遵循著“男主外,女主內”的原則生活,所以,製陶這樣的手工藝製作,主要傳給女性,使其擁有一門手藝,將來能持家。
但是,如今,男女平等,對製陶感興趣的男性也開始有機會接觸製陶工藝。但是,製陶這門手藝,目前依舊以女性為主。因為在過去,女性要依靠製陶的手藝養家餬口。
藍桉問,“黎陶,過去也是一種謀生手段?”劉梅珍解釋,在海南,黎陶曾經作為一種交換器物而存在。過去,生活物質貧乏,黎陶除了盛水、盛糧食外,還是一種“貨幣”。
會製作黎陶的人家,就將自家做好的黎陶,挑到別的地方兌換糧食。劉梅珍是個70後,也是一個黎陶製作藝人。談起黎陶,她笑著說,她從小就看著母親做黎陶,然後將做好的黎陶用竹筐挑到別的地方去兌換食物。
“那時候沒什麼吃的。”劉梅珍回憶,她所在的村子,家家戶戶都會做黎陶。上個世紀80年代,海南的生活物資還比較匱乏,有些地區有糧食,但沒有盛放的器皿,而有些地方,比較貧窮,但是有做黎陶的手藝。“那時候,誰會做黎陶,就能照顧一家老小的生活。”
黎陶過去主要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
“過去,吃飯、盛米、盛水都是用黎陶。”劉梅珍說,過去,家家戶戶用的器皿幾乎都是黎陶製品。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很多人家中鮮少能見到黎陶製品。“黎陶現在多數成了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