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塑一直是一種謀生的行當,但它又屬於傳統的手工藝,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物,其價值有獨特的地方。隨著旅遊業的發展,麵塑這種“小玩意兒”更能顯示其文化魅力。
傳統的麵塑藝人是“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的街頭藝人,很少有系統的知識,但是不可思議的是,麵塑就是在這樣的普通群眾手中開出美麗的花朵。那應該是一種虔誠信仰和喜慶心情的結晶!因此,麵塑藝術品總是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
麵塑的傳承與很多其他民間藝術一樣,一般採取口傳身授傳承,祖輩相傳,師徒相傳,而沒有專門的學校機構去傳播。
麵塑和麵,先準備材料,滑石粉1份;年米麵1份,為防止黴變再加防腐劑半份。
揉麵,把以上材料用清水攪拌均勻,像和麵一樣。
和好,和的面要不幹不軟,要做到三光,既面光、盆光、手光。
蒸麵,為達到面蒸的均勻,把面拍的大約一指厚,再均勻放在蒸屜上蒸,大約30分鐘左右。
和麵,把蒸好的面趁熱揉,再把三份的滑石粉揉進去,直至柔軟,裝袋。
摻色,用揉好的白麵分塊,在每一塊麵上包上不同的顏色揉勻,裝袋備用。常用的顏色有:大紅、玫紅、黃、藍、綠、黑、白色。
麵塑藝術是以可食用的麵粉、米粉為原料,輔以工具捏塑成各種造型的藝術,由中國歷史悠久的麵食文化衍生、發展而來。麵塑藝術在民間亦被稱作“花饃”“面花”“江米人”等,自古以來便是宴饗的美食、饋贈的禮品,是聯結華夏民族情感的紐帶,故又被稱作“禮饃”。
自2008年以來,已有多項麵塑麵人技藝,如陽城焙面面塑、聞喜花饃、定襄麵塑、新絳麵塑、郎莊麵塑、黃陵面花、北京麵人郎、上海面人趙、曹州麵人、曹縣江米人等,入選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史料記載,在古代祭祀中曾以面為材料做祭品,取代殺牲以祭天、地、神,面俑亦作為木俑、陶俑的替代物用以殉葬。《詩經?周頌?思文》中記載:“貽我來牟,帝命率育。”
其中“來牟”就是古代大小麥的通稱,這說明我國麥類種植的歷史由來已久。我國麥類作物加工的歷史同樣悠久,出土文物證明在新石器時期就出現了磨盤等工具,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中就有專門烤烙、煎制面食的炊具,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磨製麵粉的工具則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這些工具的誕生,為把麥粒轉化為麵粉並使其具有可塑造性奠定了基礎。
秦漢時期,我國麥類作物的種植更加廣泛,並且逐漸形成南方食稻、北方食麥的飲食格局,麵食種類迅速增加,麵食加工工具和技術也從社會上層傳向民間。
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急就篇》中記載“餅餌,麥飯,甘豆羹”,餅餌就是糕和餅的統稱。唐朝顏師古所注《急就篇》中“搜面而蒸熟之”的“蒸餅”類似於今天的饅頭。據民俗學家考證,“饅頭即民間面花的濫筋,民間面花應該起源於漢代”。
餅類食品作為麵粉被塑造的最初形式,在這個時期漸漸發展了起來,漢宣帝還被當做制餅業的祖師爺被後人供奉。
魏晉南北朝時期,麵食種類愈加豐富,麵食製作開始講究技巧,對造型、色澤開始滲透審美要求,麵塑藝術開始萌芽。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一書中曾記載了十餘種製作餅類的方法,如白餅、燒餅、髓餅、雞鴨子餅、細環餅、截餅、粉餅、豚皮餅、治面砂滲法等。
晉人何曾有言“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這種“坼作十字”的餅即是後來花饃的雛形,這說明人們對面食的期待不再停留於果腹,而是產生了審美的需求。
進入唐代,對面塑藝術的文字記載更為確切,與現今麵塑藝術更為接近。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六》中寫道“玄宗朝,海內殷贍,送葬者或當街高祭、張施帷幕,有假花、假果、粉人、面米長之屬”,從中可以看出麵塑作為祭祀品的用途。
《唐語林》中對面塑有如下描述:“宴諸司以面及藥翡之類,染作顏色,用像豚肩、羊、膾炙之屬,皆逼真也。”顯然這一時期的麵食已經向裝飾化、藝術化方向發展,真正意義上的麵塑由此產生。
新疆阿斯塔那地區出土的唐永徽四年(653)的墓葬品中,一組女俑生動地展示了當時從簸糧舂麥到推磨擀麵的全過程。
同時出土的還有面制女俑頭部、男俑上半身以及面制小豬和花式糕點等麵塑作品,是現今儲存最古老的麵塑實物資料。
宋代是麵塑藝術世俗化發展的高峰,人們開始在各種各樣的民俗活動中使用麵塑食品。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錄了與歲時節令相關的諸多面塑事項,如:“正月初一,京師人家大多食索餅,人日(初七日)則食煎餅”;“上元節有絲籠和油外錘”;“二月二有迎貴果子”;“三月初三有面做的‘鏤人’”;“清明前一日的寒食節要食‘子推餅’;“清明節用面造棗糊飛燕,柳條串上,插於門相,謂之‘子推燕’”;“四月初八食糕糜”等。
以七夕麵塑為例,孟雲:“以瓜雕刻成供花樣,謂之‘花’。又以油麵糖蜜造為笑靨兒,謂之‘果食花樣’,奇巧百端。如捺香方勝之類,若買一斤數,內有一對被甲冑者,如門神之像,蓋自來風流,不知其從,謂之‘果食將軍’”,另外“以粉作獅子蠻王之狀,置於糕上謂之‘獅蠻’,此亦為果實花樣”。
從《東京夢華錄》的記述中不難看出,北宋時期的麵塑藝術已與歲時節令密不可分,固化為食俗,其中諸多與麵塑相關的民俗事項至今仍在使用。
明清是麵塑藝術發展的集大成時期,其在造型、色彩、製作工藝各方面日臻成熟、完善。此時民族融合,各民族的麵塑製作互相影響,同時西方面點也進入中國,中外面塑文化相互交流,麵塑藝術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發展態勢。
自明清以來,現在流行的麵塑大多已經出現,歲時節令、人生禮儀中的麵食習俗也逐漸定型,麵塑中融入了更多的民俗文化內涵。與節令風俗聯絡緊密的麵塑,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吉慶寓意,如北京地區有過年供奉的麵塑,由專門的店家制作,多塑面龍,龍身綴滿“明珠、寶錠、瓶勝、方戟”,寓意“註定平安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