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八十六章 麵塑(6)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六章 麵塑(6) (2 / 2)

寒食、清明節時,山西介休(介子推傳說地)家家戶戶製作“蛇盤兔”“子推燕”“子推餅”,取“蛇盤兔,必定富”“子推燕(念),思念介子推”之意。

七月十五中元節是晉北人的麵塑節,每戶人均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羊形,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希望小輩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形,稱為“麵人”,寓意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形,稱為“面魚”,寓意年年有餘。

還有許多瓜、果、李、桃、蓮、菊、梅等造型的花饃,點綴以花、鳥、蝴蝶、蜻蜓、松鼠等,蒸熟後,經過五色著彩,花饃看上去栩栩如生,令人讚歎。

在婚、喪、嫁、娶等人生儀軌中,更少不了麵塑的身影。在陝西、甘肅、河北、山西、山東、河南的某些鄉間,至今依然保留著送女兒、送外甥面羊的“面羊節”。

小孩過滿月,外婆家要送“十二生肖”大面圈或“麒麟送子”,以求“囫圇”圓滿;母親要為已出嫁的女兒塑面羊,將象徵美好吉祥的麵塑送到女兒家,而且要年年送,說是“陳羊見新羊,年年有餘糧”。

婚禮上送的“喜餑餑”,則多是龍鳳、鴛鴦、雙喜、石榴,以祝願新婚夫婦和睦相愛、多生貴子。其他諸如面佛手諧音“福”、面鹿諧音“祿”、面桃象徵壽、塔形盤花糕象徵步步高昇……這些儀禮類麵塑,早已隨著個人生命歷程深入民生,成為民眾最基本的傳統文化意識。

麵塑從祭祀和供奉神靈,到承載民眾迎祥納福、寄寓美好願景的功能,再到當下發展成為人們相互饋贈、品玩鑑賞的藝術品,已走過了千年。

隨著越來越多面塑非遺傳承人以及麵塑藝人的出現,富有現代氣息的創作使得麵塑技藝水平大幅度提高。當代麵塑內容、形式不斷推陳出新,技巧愈加精進,表現手段更為豐富,材質上做到防潮、防腐、防黴,更為輕便,顏色也更為豔麗,富有光澤。諸多的麵塑文創衍生品日益湧現,讓人耳目一新。

“海派麵塑”可謂當代麵塑藝術的代表之一,始於百年前的上海老城廂地區,當時此區域各種富有特色的產品交易發達,經濟水準較高,吸引了眾多民間藝術家紛紛在此大顯身手,加之上海又是一個開放的國際都市,海外文化的滲透,帶來了與中國傳統不同的近現代風貌。

因此,海派麵塑吸納中西藝術精華,傳統與現代良好統一,進而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海派藝術風格。

有著“麵人趙”美譽的上海面塑藝術家趙闊明是“海派麵塑”的開創者,他在繼承前人技藝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麵塑的“手掐八法”和“工具八法”,大大豐富了麵塑藝術的表現力,尤其加強了對人物相貌和物件質感的表現。

他的作品人物眾多,場面宏大,塑造逼真,表情刻畫細膩,形象富於質感,衣帶裝飾輕靈飄逸,體現出鮮明的海派文化特色。趙闊明的作品被稱為“立體的畫,無聲的戲”,在全國工藝美術界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上海楊浦區的戚依平是新一代麵塑傳承人的代表,她經營著自己的文化傳播公司,有著專業的團隊共同打造創新的麵塑作品。

他們開發的系列麵塑文創品,有剪紙面花、書法面花、麵塑檯燈、麵塑藝術畫、麵塑掛件、麵塑擺件等,將傳統麵塑的經典元素融入現代題材,具有實用功能和時尚氣息,深受市場以及年輕人的喜愛。

縱觀麵塑歷史的千年演進,它不僅是舌尖上的滋味、視覺上的藝術,更是人生萬般情感的表達,令人從中領悟到世間的煙火、生活的況味、自然的循序繁衍和人類的生生不息。

麵塑作為“有形的藝術”,可為歷史、考古、民俗、藝術等諸多領域提供參考資料,但更為特別之處在於,作為“無形的遺產”,它是民俗生活的記錄與觀照,是大眾內心深處的珍貴記憶,是華夏各民族的文化認同。

麵塑是一種珍貴的傳統藝術,清代即已在金壇民間流行,俗稱“面花”、“花糕”、“花團子”,又稱“捏麵人”等。它既是觀賞品,又可作玩具或供祭品,還可以食用,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

金壇麵塑技藝,既帶有家族性的傳承特點,又具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基礎。據有關資料記載,建國前後金壇從事麵塑營生的藝人約有40多家(族)70多人。

民間麵塑一類是喜慶吉祥點心,其品種和內容,基本是民間傳說中的各類神話人物造型。主要用於造屋上樑、壽辰生日、嫁娶禮品、饋贈親友以及祈禱祭奠、殯葬供品中等方面。

誰家要做大事情,主人都要提前邀請麵塑匠人上門。而每當這時候,麵塑藝人們就會大展身手,“龍風吉祥”、“金童玉女”、“仙女獻寶”、“孔雀開屏”、“花臉蝴蝶”、“仙鶴添壽”、“歡喜鴛鴦”、“連年有魚”、“萬年長青”、“子孫團聚”、“福祿禱禧”……各種式樣的花團子、花果糕,盡在繚繞炊煙和手指翻飛中生成。

另一類是專用於觀賞和收藏的作品,其品種和內容,主要為做工更加精緻的神話戲劇人物和飛禽走獸、花鳥蟲魚,如“八仙過海”、“西遊記”、“白蛇傳”、“十二生肖”、“奧運福娃”、“世博海寶”等,造型生動活潑,富有動感。

麵塑藝人取材於手中,經捏、搓、揉、掀等工序,再以小刀等簡便器具施以點、切、刻、劃等技法,塑成身、手、頭、面,然後披上髮飾、衣裳和佩物,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各種麵塑形象便脫手而就,成為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

金壇麵塑的主要材料,有米粉、小麥粉、食用顏料、蜂蜜、甘油、明礬、石鹽、洗滌淨、防腐劑、銅金粉、色拉油、彈簧柄等。此外,還要按秘方採用防裂、防黴處理。

金壇麵塑在製作過程中使用的主要工具,有剪刀、牛角針、切刀、小梳子、壓棍等。

有人說,麵塑與雕塑相通,但麵塑的工序卻與雕塑正好相反,前者是一層一層“減”下來的,而後者是一層一層“加”上去的。沒有圖紙,沒有文字資料,也沒有規定尺寸,畫稿就在麵塑藝人的心裡。各種造型、人物神態和線條服飾,全憑藝人的手上功夫。

金壇麵塑作品在題材內容上不拘一格,從“牛郎織女”到“八仙過海”、從“奧運福娃”到“世博海寶”,從“九龍戲珠”到“十二生肖”,既有古韻風情,又具現代潮流;既有古典神話、傳統戲劇人物,也有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和卡通人物,凡此無所不及。

搜【完本網】秒記網址:anЬen.МΕ 書籍無錯全完結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