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八十六章 麵塑(2)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六章 麵塑(2) (2 / 2)

總之,麵塑作為一種民間生命力極強的造型藝術,生長和紮根於民眾生活,成為民俗風情的一種表現方式,無時不在,無時不有。它作為一種藝術形態也好,一種食品文化也好,都有其獨特的體系程式。其中的造型意識和方法,原始宗教意識和衍變,人文思想及發展,都有著亟待開發的深刻內涵。

麵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專用於收藏的麵塑,另一類是可以食用的麵塑。用於收藏的麵塑通常用精麵粉、糯米粉、鹽、防腐劑及香油等製成,而用於食用的麵塑則用澄粉、生粉等製成。

山西民間有個習俗,那就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以及其它喜慶時日,都要捏製麵塑以示慶祝。麵塑,民間俗稱“麵人“、“面羊“、“羊羔饃“、“花饃“等。各地叫法不一,形態也各有特點。這些麵塑,大都出自農村、鄉鎮、城市家庭婦女之手。尤其是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幾乎家家都要用麵粉塑制諸如人物、動物、花卉、翎毛、瓜果等花樣繁多、技藝精湛的麵塑。

就全省而言,山西面塑以上等白麵為原料,經過揉麵、造型、籠蒸、點色而成。一般麵塑,造形誇張、生動,用色明快、大方、風格粗獷、樸實、簡練,並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著鮮明的民間和地方特色。

山西春節麵塑造型簡潔渾厚、樸實雅潔,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識、造型語言的綜合凝聚物。造型一般是外型整潔、概括,內蘊飽滿豐富,既有幾何直線形式,又有飽含秦漢遺風的適合紋樣,還有更加具象的獨具民間造型風格的人物、動物、植物形象。

將各種不同的造型意識融合一體構成了獨特的民俗節日內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間藝術形式。麵塑——民間俗稱“麵人”、“面羊”、“花饃”等,流行於整個黃河流域,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南、河北、山東都有製作麵塑的習俗,各地叫法不一,形態各有特點。

就全省而言,山西面塑造型誇張、生動,用色明快、大方,風格粗獷、樸實、簡練,並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著鮮明的民間和地方特色。

時下,走進鄉下農戶家中,常常會看到幾個婦女圍在一起忙碌著,手中操持著刀、剪、筷、梳等工具,將已發酵揉勻的麵糰,經過搓、捏、切、壓、剪等工序之後,只只神態各異的“燕子”便出現在面前。

待上籠蒸熟後,再經過點睛、畫羽、著色,但見“飛燕兒”有的輕盈靈巧,有的嬌憨稚拙,彷彿真的活了一般。插在由村童從野外採來的沙棘枝條尖刺上的只只“飛燕兒”,千姿百態,活靈活現,恰似一幅“春燕鬧枝頭”的畫卷。這種既能食用,又可觀賞的農家麵塑食品,為早春三晉大地帶來幾多亮麗景緻。

山西面食花樣繁多,人們不僅把麵食當做一日三餐主食,還精心用麵粉塑造出各式各樣的“面花”,表達內心的精神世界和對生活的美好願望。這就是山西面塑,堪稱“可以食用的藝術品”。興盛於民間流傳至今天

山西面塑興盛於民間,流傳至民間,麵塑形式、用途、色彩都與當地民俗活動、民俗風情緊密聯絡並發展變化著。它們大多出自家庭婦女之手,山西城鄉大部分家庭婦女都會捏製,而且普遍都會捏製多種造型,由於是自做自用,儘管水平不一,並不影響食用,而後延續到城市,發展到透過非食用的,防腐、防乾裂、易存放的配位元點,用藝人靈巧的雙手,捏製出精細的、生動的、有故事情節的、有文化內涵的純觀賞意義的麵塑藝術品。

在晉北,雕塑之都大同的劉先生(餐霸麵塑)小時候就看著媽媽蒸花饃,到現在依然在研發製作,形成獨到的製作手法。

他對山西面塑情有獨中,“過去絕大多數的山西民間麵塑只是一種被裝飾過的食品。那時候逢年過節或誰家有事都是村民幫忙一起做,婚喪嫁娶、嬰兒滿月、老人祝壽,都要捏製作為饋贈禮物,這種家家戶戶都要進行的民間活動,在那時造就了大批捏製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傳,流傳至今。”

江南的鎮江以收藏、儲存和研究民間文藝著稱,有被譽為“中國第一庫”的我國首家民間文藝資料庫,該市實驗初中美術教師曹嫻將麵塑藝術和國畫技法相結合形成獨特風格的仿國畫面塑,對面塑技藝進行了大膽繼承和創新。

就全省而言,山西面塑造型誇張、生動,用色明快、大方,風格粗獷、樸實、簡練,並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著鮮明的民間和地方特色。一團面在手隨意搓揉,用小竹籤靈巧地刻畫,短短几分鐘,動物、花草、人物、吉祥物等等各式麵塑作品就躍然指尖。

它們有的龍騰虎躍,有的婷婷玉立、栩栩如生,見者無不為之叫絕,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其中不少作品在省、市乃至全國的工藝美術展覽中獲獎,有的作品還參加了國際展覽銷售。

這些用面製成的藝術品,以造型藝術的身份出現在市面,也不過就是這幾年的事,山西人的世代文化積澱和創作者絕無功利的思想以及他們的熱情和才思,使它出於俗而脫於俗,形成一種樸素的民間市井文化,不但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如今已成為一種獨有的地方民俗。

從手指頭上產生的麵塑製品,受歷史發展的影響,受北方大氣的陶冶,這般有趣,這般有情,逐漸在市場中嶄露頭角。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機械化生產逐步代替手工業,包括麵塑藝術在內的許多民間工藝在市場的空間越來越小。山西面塑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品要想讓市場接受,要想取得好的經濟效益,還需在傳承的基礎上大打“創新”牌,不斷發展。

在2010山西介休第三屆清明寒**品展中,各式用蔬菜汁調配捏製成的麵塑作品,不但色彩豔麗而且營養豐富。活面製作發展為活面與死麵相結合、生面與熟面相結合,還透過原色與染色的多種處理方法,使麵塑造型色彩等方面都有了新突破。捏、剪、割、搓、拼、擠、夾、壓、盤、疊、鑲嵌、組合、壓紋、壓花,根據不同的題材內容,再作適當調整與取捨,展品件件精美絕倫。

山西曆史厚重,麵塑藝術在這塊豐厚的土壤中有取之不盡的三晉文化題材,太原麵食店山西烹飪大師倪子良說,山西面塑在各地區有非常好的群眾基礎,熱愛、從事山西面塑的人群也在逐漸擴大,上至七旬老翁,下至幾歲的娃娃都用他們的作品,反映著當今山西人的幸福生活。

山西面食名揚海內外,麵食與麵塑有著難以分割的緊密聯絡,我們也將透過不同形式的展覽、旅遊推介會、旅遊景區展示或手工藝品博覽會,把山西面塑推向市場,讓更多的人認識山西面塑藝術,從而擴大影響。名字叫《吹吹打打迎新娘》的一件微縮的麵塑作品,歡天喜地走進了上海世博會的展區。

源於先秦而成型於漢代的中國節日風俗,是人類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積澱物。春節是人們對物候曆法認識上的一個關鍵節日,所以對春節的祭祀活動顯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麵塑隨著人們的心理需求應運而生,併成為節日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春節山西民間麵塑的主要功能是對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禱,是追求豐衣足食,萬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體現。春節的麵塑在造型意識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

供奉天地的叫棗山,祭供灶神的叫飯山、花糕,形制都較大,謂之米麵成山,晉南傳說是為紀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靈前一隻面羊為牲祭之俗,以表虔誠之意。長輩送兒孫後輩“錢龍”意在引錢龍入府、招財進寶,……另有各種點彩的帶花饃饃,便是酬賓待客訪親探友的講究禮物。

山西面塑,本身就是一種民間藝術品,它又與各地風俗人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這些麵塑的形式、用途、色彩都與當地民俗活動、民俗風情緊密聯絡並發展變化著。

在山西南部的新絳縣、襄汾縣蒸制面塑講究染色,麵塑製品華麗別緻。霍州一帶,麵塑不講究修飾著彩,有著樸素雅緻的特點。忻州、定襄等地的麵塑,則以塑為主,著色為輔,色與面的本色相間。百镀一下“大時代的夢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n.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