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儘管因為寒食習俗的複合揉進了一些深沉神秘的氣氛,但還是一個希望之節,是一種對春的迴歸的祝福和萬物興旺的祈望。麵塑藝術則理所當然地成為這種祝福的主要手段和心靈表現天地。麵塑使習俗成為一種充實的文化,習俗又為麵塑的發生和發展提供土壤和空氣,最終使民藝和民俗成為一種文化整體。
每個民俗節日的形成,都有它特定的含義,這含義又都有它的文化指向與表達方式。
農曆七月十五日,霍縣境內麵塑種類最多。有豬頭、羊頭、麥秸集、針線籮筐、頂針、剪子、針線、坐餑餑(是塑造女子坐於蓮臺上的造型)、獅、虎、狐狸等等造型。
農曆七月七日是“乞巧”節,傳說這一天婦女吃了“針線”、“頂針”之類的麵塑就心靈手巧。
嬰兒鬧滿月,一般由姥姥家制做直徑達尺餘的“囫圇”,即一個圓形面圈上再置放精細的十二屬相的麵塑。有的在大“囫圇”裡還會有較小的“囫圇”,中間放龍鳳或虎頭造型的麵塑,名曰“龍鳳呈祥”或“猛虎驅邪”。誰來看孩子,便把“囫圇”切一塊送給來人享用。
新媳婦過門第一年,孃家要給女兒送“羊羔兒饅頭”。舊社會,由於窮困,給女兒送去幾個“羊羔兒”饅頭,就算盡心了。如今,生活富裕了,一次送給女兒的“羊羔兒饅頭”幾十個甚至幾百個。饅頭造型多樣,而且都有寓意。比如“牛羊”,象徵六畜興旺,“麥秸集”象徵五穀豐登,石榴比喻多子多福。
霍州麵塑造型樸實,不多修飾著色,往往僅用品紅點彩。
忻州麵塑,是流傳於這個地域內的民間傳統藝術活品它深藏於民間、紮根於民間,成為當地的工藝品之一。
忻州一帶地域內,春節期內要敬神蒸供。春節前,把發好的麵糰,捏製成佛手、石榴、蓮花、桃子、菊花、馬蹄等各種形狀的供物。通稱之為“花饃”。
忻州花饃,中間往往插以紅棗,既有裝飾性,又是營養品、調味品,很受歡迎。當地還有一種大型供品名為“棗山”。這種棗山以面卷紅棗,拼成等腰三角形,角頂往往塑一層如意形圖案,在上面再加上面塑的“小元寶”三至五個,同時,還塑上一個供咬銅錢的“錢龍”。“棗山”蒸出後,可以顏色點染,成為一種鮮豔的民間藝術品。
清明節,捏製一種當地人叫做“寒食供賢”的麵人頭。這種麵人頭,內裡包油、鹽、小米和芝麻的素餡,捏成男女小孩人頭,用紅蓮豆作嘴,黑蓮豆作眼睛,外加面鼻子、耳朵、眉毛等,蒸熟後加以點染,甚是天真可愛。
有的還捏製一種“寒燕兒”,捏好蒸熟的寒燕兒,插在酸棗枝上,很像是停在樹枝上的群燕。這些供奉的民間麵塑,相傳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禁火,冷食一日”,燕子是象徵春天的到來。
農曆七月十五,忻州民間有著蒸“麵人”的習俗。相傳,這種習俗開始於元代末年,據說人們用互贈“麵人”傳遞訊號,至今,民間有著“七月十五捏麵人,八月十五殺韃子”的說法。
然而,七月十五的麵塑樣式繁多,有牛、羊、豬、兔、貓、雞、鴨、娃和花卉、瓜果。還有寓含幸福、吉祥、愛情的鴛鴦、孔雀、獅、虎、鹿等動物造型。十五過後,幾乎家家牆上都掛著一串串麵塑。
忻州一帶,在婚娶之日,男女兩家都蒸很多大“喜饃”。這些大“喜饃”,要擺在桌子上供人們欣賞、品嚐。與此同時,還要蒸大“花糕”,有的地方習慣用十來斤麵粉捏一個“花糕”。
這種花糕,以面作圓底盤,卷條邊緣為紋,鋪一層紅棗,上面再加上一層比第一層略小的帶花邊的面盤,上面捏上“魚鑽蓮”的浮塑,蒸熟後加色點染,供人們欣賞和食用,也可作為禮品饋贈。
忻州一帶的壽誕之期,也常蒸制“喜饃”。“喜饃”多以桃形為主體,上面加上各種寓意吉祥長壽的小裝飾物,點染色彩,做為“壽饃”贈送親友之用。
辦喪事時,當地人還要捏製一種在靈堂前面供奉的“小食兒”麵塑。這種麵塑捏成各種花果、小動物形象,甚為精巧別緻,有的蒸熟後點染,有的晾乾後點染。
在忻州地區的繁峙縣一帶,有一種以胖娃娃為題材的人物麵塑。同時,還有一種玲瓏小巧,不加點染顏色、白胖素雅的小麵人。這種小麵人,有著爬、臥、抱花、啃瓜的各種姿態。
有時,還將置其於染成大紅大綠的“大面花”之中。相傳,這類麵塑是當地群眾為上五臺山佛教寺院拜佛求子而專門製作的供品。
忻州民間,還有著塑造生、旦、淨、末、醜等戲劇人物的人物麵塑,甚至拿到廟會的市場上出售。這種麵塑,製作也頗為精巧。
總之,忻州麵塑各式各樣,五花八門,豐富多彩,成為民間具有審美情趣的藝術作品。
絳州,即今日新絳縣,是晉南平原上的一個縣份。這一帶歷史上盛產小麥,一直是山西省小麥、棉花產地。所以,逢年過節,這裡的家家戶戶都要用上等的小麥磨成麵粉,捏製出千姿百態的麵塑歡度節日。由於這裡的麵塑注重彩色點染,花色絢麗,所以當地人稱之為“花饃”。
絳州花饃,造型比較誇張,塑造造型別致,尤其以“走獸花饃”最為出色。
絳州城鄉,大部分家庭婦女都會捏製花饃,而且普遍都會捏製多種普通的造型,由於是自做自用,儘管水平不一,並不影響食用,久而久之,一些家庭婦女熟能生巧,花饃的捏製水平便能不斷提高。
由於這種家家戶戶都要進行的民間活動,造就了大批捏製花饃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傳。
每當城鄉嫁喪婚娶,捏花饃便會成為一種必然的活動。而且,這些花饃會在大庭廣眾面前展示,從而得到品評,這種不推選冠軍的自發的群眾性品評,無疑成了推動捏製花饃的一種動力,成為促進麵塑水平不斷提高的民間評議。
所以,絳州至今捏花饃的名手輩出,成為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而名聲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