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作品一樣,木雕工藝品不適合放在高溫環境中,暴曬會讓木質變得脆硬,質地反而受到損害,尤其不能放在陽臺上,放在視窗也應在窗簾旁邊,庇廕之處。
例如龍眼木雕的木質堅硬,應避免陽光曝曬,在室內的陳設品應儲存於溼潤的環境中,以防乾裂。同時木雕工藝品不宜放置於明火、火牆、火炕、火爐的附近。
在很潮溼的環境裡,部分木雕工藝品就會長“毛”。例如綠檀工藝品就會吐出銀白色的絲出來。雖然那是一道美麗的風景,但是據我瞭解還是很多人不太喜歡的。
太乾燥的環境,木雕工藝品有的可能會部分出現開裂的現象。況且大家而今生活水平比過去要高的多了。最簡單的就是體現在北方的生活冬天有暖氣,夏天可以吹空調。因此就要注意木雕工藝品不要對著空凋風口直吹。也不要把他放在暖氣管的附近。
不宜用帶水的毛巾擦拭,宜用含蠟質的或含油脂的純棉毛巾擦拭為佳。很多人買了木雕工藝品,都喜歡拿溼抹布擦拭。
如果經常拿溼抹布擦,會使水分深入到木雕中,漸漸地就會損壞木雕,所以,清潔時可以用幹棉布或雞毛撣子將木雕工藝品上的灰塵撣去,如果發現木雕工藝品的光澤不好時,可以用刷子將上光蠟塗於木雕工藝品的表面,用抹布擦一下拋光即可。
或用含蠟質或含油脂的織品擦拭平常根據室內乾淨與否,經常用幹棉布或雞毛撣子將木雕工藝品上的灰塵撣去,以顯示其自然之美。當然也可以用純棉毛巾蘸一些核桃仁油輕輕的擦在木雕工藝品的表面也可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不過不要用帶水的毛巾擦拭,這樣會使木雕工藝品過於潮溼,反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還傷害了他們。紅木小件常擦拭可愈顯紅亮,並可增添古雅意境。
東陽木雕精品迭出,《文姬歸漢》、《黃山風景》、《甘露寺》、《三英戰呂布》等名作被列入國家收藏珍品。杭州靈隱寺內用26噸樟木雕刻而成的《釋迦牟尼大佛像》、新修雷峰塔內的巨型壁掛《白蛇傳》,都是東陽木雕精品。
近二十年來,人們的生活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傳統木雕不再用來裝飾現代建築,東陽木雕嫻熟而精湛的手工技藝、巧妙而靈動的構思和豐富的傳統內涵失去了賴以存在的環境,逐漸走向衰落。
現代的年輕人難以潛心傳統技藝,因此出現了從業人員技藝不精、普遍流失的現象。面對瀕危的東陽木雕技藝,必須儘快對之進行搶救、保護。
2003年為杭州雷峰塔的重建而創作的大型木雕壁畫《白蛇傳》,是東陽木雕的創新之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陸光正率領他的徒弟們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在木雕藝術的當代化、實用化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豐碩成果。
作品是用木雕畫板中最佳木材東北椴木製作。全套作品在設計構圖上採用多層焦點透視與散點透視相結合的方法,使主要人物更加突出,顯得形神具備、栩栩如生,又使背景更加豐富、縱深感更強。
在技法上把圓雕、半圓雕、高浮雕、深浮雕、淺浮雕結合成“疊雕”。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本次藝術展作品共分為經典代表作、大型落地屏風系列、木雕掛屏系列、立體木雕系列、木雕臺屏系列、立體臺屏系列、實景木雕系列、隨形雕系列8大類約70件作品,包含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陽木雕”代表性傳承人黃小明從藝近40年來的匠心之作,集中展示了黃小明不同階段的代表作品,是其藝術生涯的一次系統梳理,更是藝術新起點的開始。
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不同地域不同氣候,不同的民俗文化,資源條件,於是有了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個字的藝術融匯了不同的地方特色,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在藝術長河中各有千秋,佔另一方領土。東陽木雕是中國四大木雕之一據有史料記載,成型於唐朝。
早在秦漢時期,中國的木雕文化便已有了雛形,東陽木雕起源於秦漢,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東陽木雕藝術文化不斷豐滿,在唐宋時期,東陽木雕得以成型。
唐宋時期的東陽木雕,在現存的寺廟的一些雕刻裝飾上能夠窺到其形,在唐宋文化的影響下,東陽木雕深受佛教文化的影響,多取材於天然的木材,在漆色上也保留材質本色,追尋木質和工藝上的本然,藝術風格多樸實素雅。
經過了近千年的發展,宋以後東陽木雕的工藝水平和藝術水準有了很大的提高。雕刻技術精湛,題材內容的構思立意嫻熟。建築雕刻技藝的形式、手法基本固定,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裝飾手法和藝術風格。傢俱裝飾雕刻也包羅永珍,都做到造型與裝飾、實用與藝術的和諧統一。
在內容方面,這個時期的東陽木雕更加註重社會性的需求,東陽木雕藝人流傳著“刻花要吉利,才能合人意;畫中要有戲,百看才有味”的口訣。宋以後東陽木雕藝術的內容和形成的審美本質逐漸趨向於大眾化。
作品的立意多更加註重民眾的心理,作品設計更加親民。題材多由文人的書畫作品中出,結合東陽民居木雕裝飾藝術的特點加以取得充實。花卉、鳥獸往往帶有吉祥喜慶的含義。
例如鳳穿牡丹、龍鳳呈祥、鴛鴦戲水、松鶴延年等。需求的變化與豐富,也促進了東陽木雕技藝的發展,在宋時期,東陽木雕的技藝臻於純熟境界。
明朝時期,早期的資本主義已經萌芽,產生了簡單的僱傭關係,有了早期的資本官僚。富裕起來的僱主有了更多更高的追求,更加註重宅邸的建設。
這是東陽木雕發展的重要契機。明朝東陽木雕日臻成熟,並廣泛用於建築和傢俱的裝飾上。建於明永樂年間的大型院落式建築“肅雍堂”就是這時期建築的代表之一。
明代盛行雕刻木板印書後,東陽逐漸發展成為明代木雕工藝的著名產地。主要製作羅漢、佛像及宮殿、寺廟、園林、住宅等建築裝飾。
清代,東陽木雕進入全盛時期。史載,自清朝嘉慶年間始,營造皇家宮殿,雕刻一技,多徵自東陽木雕之翹楚。由此奠定了東陽木雕在國內工藝美術界的重要地位。
到了近代,東陽木雕轉向商品性,木雕藝人制作的工藝品及箱櫃傢俱被商人買去遠銷香港、美國、南洋等地,形成東陽木雕產品的盛期。
東陽木雕屬於裝飾性雕刻,以平面浮雕為主,有薄浮雕、淺浮雕、深浮雕、高浮雕、多層疊雕,透空雙面雕、鋸空雕、滿地雕、彩木鑲嵌雕、圓木浮雕等型別,層次豐富而又不失平面裝飾的基本特點,且色澤清淡,不施深色漆,保留原木天然紋理色澤,格調高雅,被稱為“白木雕”。
東陽木雕,歷史悠久,流長千年而愈茂愈盛,師宗魯班,滋長於秦漢,形成於唐,經宋至明,技藝臻於純熟境界。至清代,進入全盛。民國時期,東陽木雕由上門加工轉向工場生產,並設廠於香港、新加坡等地,產品銷往海外。新中國成立後,千年古樹綻新花,東陽木雕迎來又一春。
東陽木雕,是以平面浮雕為主的雕刻藝術。其多層次浮雕、散點透視構圖、保留平面的裝飾,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又因色澤清淡,保留原木天然紋理色澤,格調高雅,被稱為“白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