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圖案設計的要求,利用鏨刻的各種技法,鏨刻成形。然後將金屬件加熱軟化,倒出溶膠。再退火後層層細鏨,直至圖案立體清晰為止。
焊接:將鏨刻圖案花紋的部件,焊接成器。
打磨與拋光:將成器的工件,放入稀硝酸中清洗除垢,再入白礬水中沖洗,然後打磨並拋光。
鑲嵌:用於蒙鑲的寶石,色彩一般都非常豔麗,大多數都使用包鑲工藝,這樣鑲嵌的寶石一般不易掉下來,所鑲寶石的大多數都為素面寶石。
蒙鑲工藝:從草原到宮廷的沉澱
蒙鑲工藝這種工藝誕生於蒙古文化,它是一種草原文化的體現。鑲嵌工藝本身是一種老工藝,它傳到不同的地區就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蒙古族鑲嵌工藝就是它在草原文化中滋養出來的一種工藝流派。
蒙古族有使用金銀器的傳統,馬鞍、蒙古刀、蒙古族服飾上都少不了金銀。特別是銀器,蒙古族認為銀器是潔白、神聖的。而且因為銀能排毒,所以說銀在蒙古族心中地位是很高的。
他們在使用銀器的過程中,誕生了一些相應的金屬加工工藝。比如單于的王冠,那是用金屬鑄造出來的。鑄造出主體形狀之後再裝飾,先用鏨刻的方式把它的形狀表現得更清晰,然後鎏金。
王冠最上面還要鑲嵌一隻鷹。鷹怎麼做呢?先用松石磨出鷹嘴、鷹頭,再磨一節脖子,打兩個眼,用金絲和銀絲把它們連線起來。翅膀和尾巴也用金屬來表現,把它們組合形成一個完整的老鷹造型。這是最早的粗糙加工法,成熟的蒙鑲工藝技術得益於元代的文化融合。
現在的蒙鑲工藝融合了各個少數民族的優點,蒙、漢、苗、藏,還包括波斯的一些特點。這是因為元代時地域廣闊、對文化發展限制少,文化多元化使得工藝能夠融合很多地域的特點,也進行了很多創新,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獨有風格。
元代時,銀器的使用十分廣泛,元曲中有大量詞句對當時日常銀器用品的描寫,像“銀臺燈滅篆煙殘,獨入羅帷淹淚眼”,“羅帷畫燭,彩扇銀鉤”都體現了元代銀器使用的普遍性。而銀器的加工工藝也達到了宮廷技術的程度,那時產生了專門製造銀器的宮廷造辦處。
他們在國外博物館看到他們儲存的元代畫,裡面畫了當時宮廷的生活場景,裡邊頭上帶羽毛的人都是蒙古貴族,這些貴族就拿著銀質的高足杯喝酒,很有意思。
飲酒器皿是最能體現元代銀器成就的。那個時代就有分酒器了,銀製的大分酒器,你想喝什麼都可以從裡面接,比如其中一個口可以接葡萄酒,另一個口可以接其他酒。
有一個特別有名的元代分酒器,是銀樹造型的,兩米多高,在成吉思汗的行宮放著。那銀樹上鑲嵌了一個天使,拿一個小喇叭,樹下面有四隻大蛇環繞。蛇的肚子往下彎再起來,呈“S”型,蛇頭朝下,蛇嘴是張開的,蛇嘴下面有四口大缸。醒酒官拿著一面小旗,朝哪個方向一揮,哪個方向的蛇頭就開始噴酒。
透過元代文化大融合的激發後,蒙古族鑲嵌逐步形成了成熟的工藝。它和其他流派的差異主要體現在紋飾和藝術表現形式上,蒙鑲製作的物件圖案比較飽滿,比如這個用蒙鑲工藝製作的盒子,這叫“滿工”,就是整個盒子上都是紋飾,基本沒有露白的地方。而且紋飾有很多層次,因為它在製作時用了很多表現形式,比如浮雕、鏨刻、平勾、透雕等形式,要表現出它的華麗。
它還有一個特點是鑲嵌寶石的方式,要用包鑲工藝,包鑲就是用銀邊把寶石包裹住,讓它固定在銀器上。而且因為寶石貴重,我們在包鑲時還要在銀子或者金子的底片打兩個眼,把它拴住,相當於加一個保險,防止寶石丟失。這就是蒙鑲工藝。
他是1979年出生的,是三個蒙鑲匠人裡面最大的,都是呼市人。能一起做這個,最大的原因就是喜歡這一行,而且一直在一起。他們一起從三十七中學的美術專業畢業,一畢業就分到內蒙的外貿工藝廠,家裡都挺高興,三個人就踏踏實實地在工藝廠做了十年。
進工廠的時候是1994年,那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接觸到蒙鑲工藝,但是在外貿工廠裡做的都是快速消費的蒙鑲工藝品,是一些工藝美術行業的熱銷產品。
那些都是工藝品,工藝品和藝術品是有很大區別的。工藝品只是把那個型做出來,藝術品不論從製作步驟還是結構的細節上都有很大的講究,那是雕琢出來的。而他們真正認識到這一點是2004年離開工廠,自己創辦作坊,並且接觸了一些蒙鑲老物件之後。
當時從單位出來福利還不錯,一人給了一套房子,但是手上錢不多,東拼西湊有一點,但還是不夠。那會兒他們也都成了家,有了孩子,出來幹之前給老婆孩子打好預防針,告訴他們之後的日子可能會很艱難。就這樣堅持了一年,一分錢也不往家裡拿,每天得花老婆的。
那時候他們有一個小院子,一開始也沒掛牌子,客戶都是鄰居。他們真心感謝這些鄰居,當時他們拿了很多老的物件給我們欣賞、研究。他們看完老物件之後真的提高了不少,明白了工藝品和藝術品之間的區別。
他們團隊內部,他負責草圖設計,劉鐵軍負責生產技術,李忠強負責對外業務。每個人的工作在執行的時候又有交叉。除了這些業務,他們各自也還要做一些自己的創作,總體來說就是比較辛苦。百镀一下“大時代的夢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