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氏墓與唐元和年間進士、宰相舒元輿的墓同在20世紀初被盜,均有精雕的陪葬木俑出土,可見唐代太和年以前東陽木雕已發展到一定程度。現存宋代建隆二年所雕的善才童子和觀音菩薩像造型古雅端莊,足以說明東陽木雕當時的水平與風格!
當明代盛行雕刻木板印書後,東陽逐漸發展成為明代木雕工藝的著名產地。主要製作羅漢、佛像及宮殿、寺廟、園林、住宅等建築裝飾。
至清代乾隆年間,東陽木雕已聞名全國,當時約有400餘名能工巧匠進京修繕宮殿,有的藝人被覓選進宮雕制宮燈及龍床、龍椅、案几等、後來又發展到在民間雕刻花床、箱櫃等傢俱用品。
東陽木雕廣泛應用於建築和傢俱裝飾,形成整套的技藝和完善的風格,現存有盧宅“肅雍堂”和白坦“務本堂”、馬上橋“一經堂”等明清古建築及“千工床”“十里紅妝”等傢俱!
辛亥革命以後,東陽木雕轉向商品性,木雕藝人制作的工藝品及箱櫃傢俱被商人買去遠銷香港、美國、南洋等地,形成東陽木雕產品的盛期。
1914年在杭州開設的“仁藝廠”是東陽木雕最早的廠家,以後逐步向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地發展。抗日戰爭時期和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東陽木雕曾一度凋零,產品滯銷,藝人失業。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把流散在各地的木雕藝人組織起來,成立了合作社。1954年又成立了東陽木雕廠,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至今東陽木雕已發展到七大類三千六百多個品種。
其中木雕屏風、掛屏和立體藝術臺屏等藝術性較高的欣賞品是而今東陽木雕行業在傳統浮雕工藝形式基礎上的一個創新。隨著時代的發展,東陽木雕在結合運用傳統的木雕工藝,仿古、營造現代建築與裝飾的方面又有很多成功的作品!
據說,唐朝活魯班華師傅為馮宿馮定兄弟營造廳堂,準備接楹上樑時,一複查,180根楠木大梁全短了一尺二寸,活魯班大驚!適有一老翁上門要魚要肉,活魯班款待之,老翁把兩條魚尾分別移動在兩個碗上,像兩個魚頭相對,伸出一截,然後用一筷子往兩嘴套,揚長而去。
活魯班突然領悟,立刻命匠工做了360個魚頭,固定在柱頭上。以此把梁接住,柱上按魚頭,新穎又美觀,且魚頭與“餘頭”諧音,大吉大利,後人又在魚頭上加上牛腿,這便成了最早的東陽木雕。
傳統的東陽木雕屬於裝飾性雕刻,以平面浮雕為主,有薄浮雕、淺浮雕、深浮雕、高浮雕、多層疊雕,透空雙面雕、鋸空雕、滿地雕、彩木鑲嵌雕、圓木浮雕等型別,層次豐富而又不失平面裝飾的基本特點,且色澤清淡,不施深色漆,保留原木天然紋理色澤,格調高雅,被稱為“白木雕。
東陽木雕原材料的種類主要以香樟木、松木、山白楊為主,也有用柏木、紅木(花梨木)、水曲柳、水杉、雲杉、紅豆杉、臺灣松木的。
其工藝型別有無畫雕刻與圖稿設計雕刻兩類,均注重創意和“繪畫性”,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東陽木雕的題材內容多為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圖案裝飾豐富而有變化,“滿花”中還穿插著內容豐富的雕飾,加人物、山水、花鳥、走獸等。
在藝術手法上,東陽木雕以層次高、遠、平面分散來處理透視關係並以中國傳統繪畫的散點透視或鳥瞰式透視為構圖特點,它所表現出來的內容可以比西洋浮雕更為豐富,它可以不受“近大遠小”“景清”“遠景虛”等西洋雕刻與繪畫規律的束縛,充分展示畫面內容,可謂“畫中有畫,景中有景”。
東陽木雕的傳統風格主要有“雕花體”“古老體”,以後又產生了戲文化的“微體”、“京體”、畫譜化的“畫工體”。據認為,“畫工體”講究安排人物位置的疏密關係,人物姿勢動態變化多而生動,景物層次豐富,又有來龍去脈、重疊而不含糊。
東陽木雕的題材內容多為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畫面設計與傳統的中國畫白描花一脈相通,圖案裝飾豐富而有變化,“滿花”中還穿插著內容豐富的雕飾,加人物、山水、花鳥、走獸等。
在藝術手法上,東陽木雕以層次高、遠、平面分散來處理透視關係,並以中國傳統繪畫的散點透視或鳥瞰式透視為構圖特點,它可以不受“近大遠小”“近景清”“遠景虛”等西洋雕刻與繪畫規律的束縛,充分展示畫面內容。
東陽木雕的雕刻技法以浮雕為主,結合運用“深鏤空雕”“透空雕”“透空雙面雕”“半圓雕”“三面雕”、“圓柱雕”“拼鬥雕”“陰雕”“樹根雕”“彩木鑲嵌雕”“鏤空貼花雕”等十多種手法。
雕工精緻洗練、玲瓏剔透而不傷整體和牢固。例如“透空雙面雕”是一種穿花鋸空以後,再進行正反兩面雕刻的技法,它圖案整體、結構嚴密、透空透風、堅固耐用,常用於房屋掛廊、門窗、宮燈、屏風、櫃架上的雕飾。
形式(技法)決定風格。東陽木雕以構圖飽滿大氣,層次豐富細膩、影象寫實傳神、做工精細細刻、格調清秀淡雅和實用與欣賞完美結合的藝術風格獨具特色,這種藝術風格以東陽木雕的獨特的平面浮雕雕刻藝術為前提條件的。
東陽木雕特點之一是:構圖飽滿,表現內容豐富,刻劃層次分明,適當保留平面,具有以小觀大的藝術效果,特別適合表現故事性較強的內容。
也就是說,在一定的平面和空間範圍內,它所表現出來的內容可以比西洋浮雕更為豐富,這就是傳統賦予我的長處。可以把東陽木雕所擅長的平面浮雕技藝要點概括為散點透視的構圖方法,線面結合的造型技巧,適當保留平面、小塊留地與高遠疊壓的層次處理方式等幾個方面。
傳統的東陽木雕師徒相授,“三年徒弟,四年半作”,設計製作不分家。當代的東陽木雕已經分化為設計、打坯、修光三大工種,打坯和修光的分工始於20世紀初工廠化生產之後,到了20世紀50年代,設計又從製作過程中獨立出來。
打坯,是東陽木雕技藝的核心。老一代藝人學藝都是從簡單的修光開始,有了一定基礎以後再學打坯。打坯要完成作品的立體造型,是作品關鍵性的工序,既要把設計圖稿的平面線條變成立體影象,又要為修光完成了基本造型,確定作品的概貌基調。
而今一些作品的種種不足,其要害問題大多與不懂打坯有關:對於設計而言,不懂打坯,你就很難設計出“立體”的圖稿,圖稿不好,打坯工就無法做出你的設計效果;對修光而言,不懂打坯,你就難以為作品“錦上添花”。
修光不是對製坯的重複。修光是要根據圖稿設計創意和題材內容的要求,清除製坯時所殘留的刀疤、傷痕和毛刺的同時,還要從整體至區域性一刀不漏、一絲不苟地進行藝術再加工,使作品變得生動逼真、精美感人。
打坯和修光是東陽木雕最主要的兩道工序:打坯主要考慮作品的大效果,即構圖、次、塊面和造型藝術。修光專注於精雕細刻方面的工作,在精、細方面下功夫。
早期的東陽木雕鮮有落款,這大約是由於舊時視手工藝品為“雕蟲小技”,手藝工匠社會地位低,藝人沒有“流芳百世”的自信,加上藝人自身文化素養低,想落款也力不從心。東陽木雕出現落款大約始於清末民初,與“畫工體”同步出現。百镀一下“大時代的夢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