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八十三章 原始黎陶(3)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三章 原始黎陶(3) (2 / 2)

最早知道黎族原始製陶是看了一位女攝影師的著作《海南黎村苗寨》,書有詳細記錄與介紹了這鮮為人知的古老製陶傳統。書中露天燒陶的照片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幾個身著黎族服裝的婦女圍著火堆燒東西,在我看來以為是黎族的巫術。

這份神秘,一直在吸引著我,直到這一天,我終於來到保突村,有機會親眼目睹這一將失傳的古老傳統。

也許很多人都去陶藝吧玩過,對製陶不以為然。在這裡我有必要說明一下,黎族製陶並不是我們常見的製陶,它有一個專業的名詞:泥條盤築製陶。

這名稱聽起來有點不容易理解,但其實很形象,它就是用泥條先盤築成器物形狀,然後再加工。泥條盤築製陶技藝是黎族非常原始的製陶技藝。

據說是新石器時期產物,這麼古老的技藝能夠保留到今天,著實令人吃驚,在同時我們又應該而很慶幸,有機會感受古老的歷史文明,而黎族人在這方面做出很大的貢獻,海南昌江石碌鎮保突村羊拜亮老人一生從事製陶。

在這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這樣的古老技藝就如大熊貓一樣,瀕危又珍貴,羊拜亮老人成為國家級黎族原始製陶技藝的唯一傳承人。

我們一來到羊拜亮老人家,已經看到她老人家坐在門口歡迎我們,她身旁放了不少她做的陶器,看見我們拍照,她嘴裡不停地說,人老了拍照不像了(不漂亮了。

我們說,阿婆你在我們心目當中比我們都美,老人就笑了。我們在邊忙拍照,而老人的家人孫媳婦等女人已經忙碌起來了,從家裡搬出了製陶的工具,一條木板和以大團製陶的泥土。

老人的孫媳婦文亞芬說,這些製陶用的泥土是一種灰色黏土,要去幾公里遠的地挖回來的,挖回來後要先曬乾,然後放在石臼裡搗碎,再用篩子篩,反覆多次把土篩到剩下的那些細細的粉末才能用。

文亞芬在泥上倒點水就在木板上臼起泥土來,接著拌成泥團,像和麵一樣把土和勻,來回揉,那木板咭咭響,我們看著她弄得好費勁,她不好意思笑了笑說,土有點硬。

土和好後,她取出一塊泥團拿到板凳上,鋪壓成薄餅狀以後,再移到已鋪好布的方凳上,用一根削尖磨薄的竹棍把薄餅劃成圓,陶底就做好了。

她又取一塊和好的泥團搓成條狀,沿著陶底粘好,再捏扁。這樣一層層繞粘了四圈後,一件形似缽狀的陶皿就有眉目了。然後再壓實、抹平、抹光。抹光的時候是用了一片蚌殼,這照片我拍了下來。我們更期待的是生火燒陶,但文亞芬說,做好的陶坯還要曬上6至8天,完全曬乾後,才開始燒陶。

我們聽到這裡,不免略有失望。我們中有人迫不及待,追問要怎麼樣燒呢?在地上先鋪上一層木材,把陶坯放上去,然後生火燒,當木柴燒成炭時,再把幹稻草鋪在陶坯上面,要2到3個小時才能燒好。文亞芬這樣說,我們也只能想象了,很期待以後有機會現場看一次燒陶。

羊拜亮老人今年已經將近90高壽,老人家現在已經不親自制陶了,她把這古老的製陶技藝傳給了她的孫媳婦。或許你要問,為什麼不傳給她的兒子。這裡面就有故事可以講了。

根據昌江黎族自治縣博物館的資料,這古老的製陶技藝是“女製陶男莫近”。為什麼男莫近?這個是因為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婦女的地位很不穩定。黎族地區為了使婦女在生活貧困或男人遭遇不測時能有一門手藝維持生計,於是把製陶變成女人特有的手藝。這一點上看,黎族婦女比漢族的婦女地位高多了。

黎族人為什麼要製陶呢?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我記得小時候,家裡有很多陶罐,用來裝米裝水,還可以醃酸菜醃鴨蛋。還經常有人挑著水缸等各種陶器到村裡賣,在黎族地區也許也是如此吧。

對於黎陶大家還是有點陌生,或許對於黎族的印象,黎繡更能讓大家理解。黎陶與黎繡一樣,在那個物質缺乏的時代,大家都是以物易物,有人制陶有人做衣服,這樣大家可以相互交換,以獲取生活必須物品。我們曾經多次走讀黎族地區,看到散落在村莊裡的陶器,有罐有盤,有高有矮,這或許都是黎族人自己燒製的陶器。

時過境遷,現在已經是大工業時代,商品已經琳琅滿目了,對於羊拜亮老人來說,她的陶器也失去了市場,但在另一方面,羊拜亮老人的製陶又煥發出了新的生命。百镀一下“大時代的夢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