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八十三章 原始黎陶(3)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三章 原始黎陶(3) (1 / 2)

溫度越高燒出的陶器色澤鮮亮透紅,能敲出響亮的聲音,溫度不夠則反之。當柴堆燒到三分之二,木柴變成通紅的火炭時,要不斷往火堆上新增椰子殼。

“要注意看火焰的顏色,呈紅色偏橙色最好,火焰要剛剛沒過陶器最好,火力要集中,達不到一定溫度燒出來的陶器質量差,成品率低。”在燒製時,她不忘和身邊的徒弟們講解要點。

“對火候的把控還把握得不夠好,和師傅比起來我們的手法還是比較稚嫩,同樣的陶器做出來還是沒有師傅的好。”在符秋蓮的眼裡,師傅是傳奇般的存在,想要趕上師傅的手藝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從篩土、塑型、畫工到燒製,每一個環節都疏忽不得。

“母親每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看泥陶,像寶貝一樣。”符日蘭二兒子董祥徵說,長期和泥土打交道,母親的手顯得格外粗糙,而對製陶的熱枕卻從未減退。母親的手藝都是經過長年累月練就出來的,在製陶的各個環節中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

符日蘭認為,製陶不僅需要緣分,很多時候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才能出更好的作品。“很多人一開始懷著好奇心來學習,後來沒有了耐心一個個都走了,能留下來的不多,做得好的就更少了。”符日蘭說。

“現在,我已經有了四個傳承人了,但還是不夠,平時有空的時候,還要到學校裡去教孩子們製陶技術。”頭髮泛著銀白色的符日蘭對記者說,學生們現在都小,讓他們喜歡上製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只是希望他們能知道這項古老的技藝,在他們心中種下萌芽。

2010年至今,符日蘭多次參加省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活動,為弘揚黎族傳統制陶工藝奉獻力量,並被評為三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傳承人”。

如今,年逾古稀的她最大的心願是,希望更多的年輕人來學習製陶工藝,讓黎族的傳統技藝繼續傳承下去。

三亞市美麗鄉村旅遊文化節第四站走進文門村,踏訪古蹟遺珠,感受村落風光。走進文門,彷彿叩響歷史厚重的大門,依稀可見當年的欽差休憩、讀書的石頭,彷彿還能聽見欽差教化黎童識字知禮的聲音……

這個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寨,穿上“綠色外衣”後,吸引市民、遊客紛至沓來,在古韻悠悠的田野鄉間,感受千年古寨煥發的新活力。

傳統工藝黎陶作品琳琅滿目,讓大家感受到了指尖“活化石”唱響的火與土的藝術之歌……傳統的黎族文化,已然成為文門村最閃耀的一張文化名片。

地道的“農家飯菜”,刺激了大家的味蕾,村民親手製作農家美食,都是以本地特色原材料製作的麵食、湯粉、糯米飯、米酒、竹筒飯、竹筒酒等,徜徉文門村,感受古韻悠悠,鄉情濃濃。

文門村透過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改善最佳化農村人居環境、有效發掘村莊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特色,依託村莊現有自然資源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生態文化”特色村莊,引導農民轉變發展方式,真正讓村民群眾融入產業發展當中,打造一個集農家樂經營、鄉村休閒旅遊、農田勞作體驗為一體的黎族風情村。

姚道中夫婦看了禁不住感嘆道:“想不到黎族燒製土陶的工藝這麼簡捷,我們原先還以為會很複雜呢。”扒開草灰,一個完整的陶罐“出爐”。

只見罐子的外壁受煙熏火燎的作用,留下了一些獨特的圖紋,有的像椰樹婆娑的樹影,有的像海浪撲向沙灘。姚道中教授覺得,這樣自然形成獨特的夢幻般的圖紋,具有一定的藝術欣賞價值。

同行的海南大學教授周偉民唐玲玲伉儷研究黎族文化多年,他們說:“黎陶與樹皮布、黎族織錦、黎族文身、黎族醫藥一樣,都是黎族文化的活化石。2006年,黎族燒陶技藝已經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物件。”

據瞭解,布曲村現有80名中老年婦女掌握燒陶技術,她們不但能燒出壇、盆、甑等日常用品,還能製作形象的猴子、烏龜等擺設裝飾品。目前,該村的燒陶技藝已被三亞市政府列為保護物件。

我國最早的燒陶方式是露天燒陶,而在海南島黎族地區現在依然採用此方式,可以說這是中國古代原始製陶的“活化石”。

有關專家認為她們的泥條盤築製陶技藝是新石器時期產物,在文獻南宋趙汝適《諸蕃志》中就有記載黎族人制陶,現在昌江黎族自治縣石碌鎮大坡地區還保留有這製陶傳統。

此技藝還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只傳女不傳男。2006年,該製陶技藝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昌江縣石碌鎮保突村當時80歲高齡的羊拜亮是這項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