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八十章 花絲鑲嵌(2)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章 花絲鑲嵌(2) (2 / 3)

由於花絲鑲嵌基本上是用金銀絲製成,因此也叫做“細金工藝”,一根根細散的花絲要打造成完整的花絲鑲嵌作品,依靠的是堆、壘、編、織、掐、填、攢、焊共八大工藝,而每種工藝實際操作起來又十分錯綜複雜。

花絲拉制前,要將銀條放在軋條機上反覆壓制,直到成為粗細合適的方條狀後,才能開始正式的拉絲。手工拉絲的傳統在中國已經延續幾百年了,它還有一個我們都很熟悉的名字:拔絲。

拉絲有專用的拉絲板,上面粗細不同的眼孔多達五十多個,由合金或鑽石製成,依次排列下來,你會發現最小的眼孔竟然比頭髮絲還細。

粗絲變細,要一個個眼孔拉過去,中間不能跳,所以花絲越細,證明其經過的拉制次數越多,最大的直徑4毫米,最小的直徑只有0.2毫米。

而單拉出來的“素絲”還不能進入下一步工序,需要兩根或者三根搓繞在一起,以形成不同的花絲紋路。更復雜的花絲還有拱線、竹節絲、麥穗絲、鳳眼絲、麻花絲、小辮絲等將近20種。

花絲為骨,鑲嵌作飾。花絲是基礎,鑲嵌則是點睛之筆,把珠寶翠鑽、精石美玉鑲在金銀飾品上,再把金銀、水晶、白玉和彩琉璃等組合在一起,嵌到帶鉤、壺、樽、燈、車軸等器物上,此為鑲嵌。

鑲嵌前需將金屬片以挫、鎪、捶、悶、打、崩、擠、鑲等技法做成託和瓜子型凹槽,再鑲上珍珠、寶石等,完成後頓時流光璀璨,金碧輝煌,比單純的金器更能彰顯皇家身份的顯赫和尊貴。

包邊兒鑲是最常見的鑲嵌方式,也叫包口鑲,常用於普通石料。還有一種叫鏟釘兒鑲,專用於鑽石、紅寶石等小巧珍貴的石料,這種鑲嵌方式偏傳統,技藝更精湛,將寶石裝進石碗也不會折損其原有的魅力。

明代是花絲鑲嵌工藝水平的巔峰時期,首飾題材主要繼承了宋元時期的世俗化風格,造型花樣多是龍鳳、花鳥、昆蟲、宗教等。皇宮內的首飾受宮廷文化的影響,則主要選取龍、鳳、如意、壽桃等代表吉祥尊貴的造型。

那時編織和堆壘的技法已經發展到了超高水準,而且還常用到點翠工藝,不過此點翠不是點綴翡翠,而是把翠鳥的綠中閃藍的羽毛,貼在花絲的空白點上。

點翠使用的翠鳥羽毛,左右翅膀上各十根,行話稱“大條”,尾部羽毛八根,行話稱“尾條”,故一隻翠鳥身上一般只採用大約28根羽毛。古時候皇后的鳳冠、髮飾以及服裝配飾等,就採用翠鳥的羽毛作為裝飾。

現在很多文物市場上擺出來的老首飾,上面的翠藍色經歷漫長歲月仍然鮮豔亮麗,用手觸控還能感受到翠羽的細膩和紋理,甚至會掉下絲來。不過,這種點翠方式後因保護鳥類及製作工藝過於殘忍而被摒棄,最終由清末民初出現的燒藍所取代。

總的來說,花絲鑲嵌的整個工藝過程非常繁複,從制胎、造型、拉絲,再加以燒焊,酸洗後燒藍或鍍金銀以提亮,任何“鑲寶”、“點翠”,全部手工製作,專人操作,匠師把關,頗耗時間和精力。即便技術發展至今,一個小小的花絲鑲嵌手鐲也至少需要七天時間才能完成。

只有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兼具的工藝品,才不會被時代所拋棄。花絲鑲嵌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縱觀之下,花絲鑲嵌在每朝每代的用途可分為兩種:

一是陳設品,名“擺件”。大體分為四種傳統類別:爐薰,動物,建築物和人物。如建築物類中的寶塔,通體用花絲編壘,塔頂寶石做瓦,象牙做匾額,鈴鐺以銅鍍金,基座磚塊則是用花絲包墨玉而成。

二是實用品,稱“件活”。有盒、瓶、缸、手鏡、花插等用具,也有髮釵、指環、手鐲、耳墜、頭冠等首飾,造型精巧玲瓏,形狀豐富多樣。如果主體是容器,就在外形加以裝飾,如天鵝的頭部、羽翼以花絲組成,而冠頂和眼睛部位就鑲嵌珠寶等。

明代萬曆皇帝的金絲翼善冠,分別運用了518根、334根、70餘根直徑0.2mm的金絲編織而成,冠身薄如輕紗,空隙均勻,通體沒有任何銜接的痕跡,渾然一體,金冠上端有龍戲珠圖案,造型講究,堪稱一代傑作。

除了明代的萬曆皇帝金冠,還有清代的金甌永固杯、金嵌珠寶朝冠頂、百寶點翠鳳冠以及銀六方盆金桃樹盆景等皆是花絲鑲嵌的珍品,被奉為國寶級收藏。

從眾多成品可看出,花絲鑲嵌融合了多朝代、多民族的宗教、文化、美學等文化因素,形成了獨特的漢族手工工藝和造型特徵,可謂是在中國工藝美術界獨樹一幟。

如今,花絲鑲嵌工藝只留存於北京、成都兩地,掌握了這門工藝精髓的人加起來尚不足百,而且其中大多年邁體衰,後繼乏人。讓人不得不承認,這門珍稀的傳統工藝正面臨著嚴重的傳承問題

馬福良是花絲鑲嵌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幾十年以來一直希望能夠將花絲鑲嵌技術發揚光大。他開展過多類花絲鑲嵌工藝品的設計研發與製作,並將此工藝進行古今結合,中西交融,作品頻頻獲獎。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