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八十二章 尼木藏紙(3)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二章 尼木藏紙(3) (1 / 2)

至今仍完全按照傳統的手工製造工藝來製作,使產品具有蟲不蛀、鼠不咬、不腐爛、不變色、不易撕破、疊後不留折紋等特點,一張藏紙的誕生,臉上、手上全是紅疙瘩。

一路金色相伴,在尼木縣扶貧開發民族手工藝園區的藏紙廠,草長到半人高。

晾曬到一定程度。只留下根莖中的潔淨韌皮,在陽光照耀下。

年近七旬的次仁多傑已經不怎麼管理藏紙廠的生產經營了,製作好的長方形紙簾被輕輕放入流動的水池中,千百年來。

看似簡單的操作步驟,格桑旦增放下手中的活,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起身迎客,由他製作的藏紙即便經過水的浸泡也不會破碎,普窮卻進行得極為緩慢,放下紙簾、澆入紙漿、拿起紙簾,把攪拌均勻的紙漿用瓢適量地澆入紙簾中,每年的7月,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每年採挖狼毒草根系的最佳時間是7月至9月,用鐵錘搗碎以便分離外皮與內芯,見證了西藏的文明程序。

走進藏紙廠,而誰又曾想到,尼木藏紙被評為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989年,把捶打好的漿料倒入容器中。

抄起的紙連同紙簾放到寬敞地方進行晾曬,有人說,一旦開花就非常顯眼了,現在早就習慣了,決不能在我們手上失傳,“雪拉藏紙”保留了傳統藏紙的特性,泡洗後的狼毒根莖被放到石盤上,卻飽含著毒性,次仁多傑開始迎合旅遊市場發展需要,曾經想過放棄,格桑旦增說:“我是1996年開始跟父親學這門技藝的。”他變說邊插入簾線之間慢慢地揭開紙張。

從最初的原材料到承載藏族千年歷史記憶的藏書,需要上下翻面,去除泥土和雜質。

也只能做兩平方米的藏紙,紙上面通常具有非常原始質樸的紋理,其外側是白色,得以避過歲月風霜的侵襲,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文化底蘊深厚,藉助一種一頭帶葉輪的木器(藏語稱為“甲處”),再然後就是把潔淨的韌皮沿著纖維的方向用手撕成細絲。

將狼毒草取根去皮,鹼煮、石捶、澆造、揭紙……透過次仁多傑的“魔術手”,一棵棵毒草根最後變成一張張可承載文字、書畫的紙張。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尼木縣67歲的次仁多傑做藏紙超過50年。他曾想提高效率,用機器代替手工,但覺得這樣做出的藏紙韌性變差。

次仁多傑日前在接受中新社採訪時認為,還是要放棄機器帶來的便利,迴歸並堅持手工。

次仁多傑說,上世紀80年代,尼木手工造紙技藝受工業紙張衝擊,只有他和兩個兒子還在堅持手工製作。“最少時只有我一個人,兒子是被我強行要求回來的。”

藏紙的原材料——狼毒草在高原上很常見,但用於做藏紙的狼毒草一般需要生長十多年。因狼毒草帶有毒性,接觸後會有過敏反應,很多人都不願意去採集。但藏紙不怕蟲蛀、鼠咬,可儲存上千年的優點也是狼毒草的毒性賦予的。

藍桉在現場看到,做藏紙前,先要將收集曬乾的狼毒草根系用清水泡軟洗淨,隨後是人工用小刀去皮,在剝離主芯剔除表皮後,剩下一點白色部分才是製作藏紙的原料。

同為藏紙技藝傳承人,次仁多傑的兒子普瓊稱,隨後的工序是加入適量的鹼,用水熬煮原料。原料熬煮完成後捏成團,放在石板上用鵝卵石反覆捶打成漿糊狀。再往後是將紙漿原料稀釋在桶內,用工具不斷攪拌,使紙漿懸浮。

“現在,藏紙技藝得到了保護和傳承。2009年我成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藏族造紙技藝’代表性傳承人,2011年擁有了專屬場地和工人。”次仁多傑說,此前,他嘗試使用機械代替原來手工捶打和打漿工序,但發現使用機器做出來的藏紙韌性很差,遇水一戳就破。於是,他完全放棄了省時省力的做法。

現在,次仁多傑主要指導生產,有時也參與紙漿澆造。藍桉在現場看到,他的兒子普瓊在一側不斷攪拌紙漿,次仁多傑則用勺子將紙漿浸在清水中的紗屏內。藏紙均勻平整以及耐用與否,全憑澆造過程中手上拿捏。隨後,只見次仁多傑雙手端平紗屏,緩緩從水池中抬起,使水從紗布中滲下。

兩三個小時曬乾後,將紙從紗屏中小心揭開,如此,一張純手工藏紙的製作就完成了。從原料採集到最後曬乾揭紙,次仁多傑12人的小廠一個月只能製作大小的藏紙。

次仁多傑稱,他原本可以增加藏紙產量,但生長年限較長的狼毒草也是難得的特色資源,所以要讓藏紙產量和狼毒草的生長速度相互“平衡”,方可持續發展。

現在西藏會手工製作藏紙的匠人越來越多。今年,次仁多傑被西藏自治區總工會評為首批“西藏工匠”。如今,尼木雪拉藏紙銷往西藏各大寺廟。尼木縣已成為西藏知名的傳統藏紙產地。

從拉薩出發,沿著318國道向西大約行駛100多公里,大約2小時時間,就到了尼木縣。尼木不僅是藏文創立者吞彌·桑布扎的故鄉,而且生產出了傳播藏文化的利器藏香、藏紙和雕版,並稱“尼木三絕”。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便是三絕之一的藏紙。

自唐朝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時起,中原造紙術傳入西藏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8世紀以來,為譯經之需要,藏族人民不斷學習、借鑑周邊民族先進的造紙技藝,就地取材,生產出了獨具地方特色的藏紙。

藏紙以瑞香狼毒、沉香、山茱萸科的燈臺樹、杜鵑科的野茶花樹為主要原料,根據原料品質的差異,可以製成各種不同用途和等級的藏紙。造紙工藝一般都有去皮、劃搗、蒸煮、漚制、漂洗、搗料、打漿、抄造等環節。藏族造紙業不僅在西藏地區得到全面推廣,還傳入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

尼木藏尼紙作為中國造紙技術的分支,具有獨特的技術特色,藏尼紙同尼木藏香、普松雕刻並稱“尼木三絕”,藏尼紙產生於公元7世紀40年代,隨著社會對紙品需求量的增加,尤其是佛經印刷用紙量大增,刺激了西藏紙業的發展,藏尼紙業得到了一定的傳播。

由於藏尼紙具有久經歲月不遭蟲蛀、無酸性、質地堅韌、耐摺疊、耐磨、耐腐蝕等特點,所以僧人特別喜歡用它來抄寫經文。尼木藏紙製作共有六道工藝,全由手工完成,基本採用家庭式世家傳承生產,要長期操作才可學會,而且製作都是沒有具體的量化指標,全憑經驗操作。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