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是我國民間藝術惠山泥人的產地。惠山泥人以傳神寫意聞名,突出反映了無錫地域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積澱,以傳神寫意見長的無錫惠山泥人與寫實細膩的天津泥人張南北呼應,代表著我國民間泥塑藝術的最高水平。
古人云:“既雕既琢,復返於樸。”欣賞無錫惠山泥人,能夠使我們擯除煩惱而返樸歸真,彷彿回到初元的感覺。而透過對惠山泥人風格特徵的剖析,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民間造型藝術豐厚悠久的歷史,看到它自身獨特的風格,看到它自已的創作原則和策略。
惠山泥人幾百年能存活延續,得益於紮根民間土壤,並以其濃厚的生活氣息深得百姓的喜歡,惠山泥人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很大程度代表了我國民間雕塑藝術的優良傳統,代表了東方藝術意象性表現的創作特徵。
無錫惠山泥人,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古鎮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地處中國大運河之畔的無錫惠山泥人,相傳已有400年的歷史。明末散文家張岱在《陶庵夢憶》卷七愚公谷中,記有泥人在店鋪中出售的情況。
清乾隆南巡時,惠山名藝人王春林製作泥孩數盤進獻,得到了乾隆皇帝的稱讚(見《清稗類鈔》)。由此可見,在清中期以前,惠山泥人已有相當高的技藝水平,並且名重一時。
據說,惠山泥人全盛時期,大小作坊有40多家。著名藝人有王春林、周阿生、丁阿金、陳杏芳、王錫康等30多人。每年入秋以後,有六七百條貨船、幾千人次自蘇北來惠山採購泥人,部分高檔泥人則隨著前來無錫經營蠶絲、米麵的各地商賈作為禮品運往遠方。
惠山泥人由此遠銷江蘇、浙江、山東等省廣大農村鄉鎮,相當一部分流入上海、杭州、漢口等大城市。2004年07月02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無錫惠山泥人”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無錫惠山泥人是中國民間藝術的一部分,它是江南水鄉歷史名城無錫人民淳風之美的藝術結晶。
惠山泥人是無錫三大著名特產之一。當地藝人取惠山東北坡山腳下離地面約一公尺以下黑泥,其泥質細膩柔軟。
惠山泥人的起源也有很多傳說,雖然充滿了夢幻般的想象和虛構經不起推敲,但也給惠山泥人的文化內涵。
無錫惠山泥人是無錫的三大特產之一,曾經它名滿天下。今天讓我們走進這一門古老而精緻的藝術。
在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中,有這樣一句話:“郭靖在歸雲莊上曾聽黃蓉說過,無錫泥人天下馳譽,雖是玩物,卻製作精絕,當地土語叫作“大阿福。”
憨態可掬的大阿福也算是無錫的一個標誌了吧。
惠山泥人,是漢民族傳統工藝美術品之一。取無錫惠山東北坡山腳下的黑泥所制,泥質柔軟細膩,可塑性強。惠山有江南風景絕佳處的美稱。在惠山,遊人幾乎處處可以看見憨態可掬,製作精良的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的起源也有很多傳說,雖然充滿了夢幻般的想象和虛構經不起推敲,但也給惠山泥人的文化內涵增色不少。
在中國,幾乎每個行當都有尊奉祖師的習俗,認為供奉的偶像就是他們行當的創始人,他能保佑後代藝人的生產、經營順順當當。在惠山泥人行業裡也有這個習俗。公所供奉的祖師是公元前戰國時期的孫臏。
然而無錫惠山泥人中最著名的就是大阿福了。惠山腳下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
故事說,在遙遠的年代,惠山長著茂密的樹林,裡面有眾多的猛獸。其中有一頭名叫“年”的怪獸,時常跑到山下傷及村民和家畜。正在村民為此愁腸百結、一籌莫展之時,來了一位力大無窮又充滿智慧的“沙孩兒”。
他胖乎乎的,有著一張笑眯眯的被人譽為“福相”的圓臉。他以猛獸為食,又以意味深長的微微一笑降服了怪獸“年”,使其俯首帖耳。從此,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人們為了紀念他,每逢過年時就供上泥做的沙孩兒。沙孩兒還抱著已經被馴服的怪獸“年”。於是大家在祥和的氣氛中過一個春節,又可以平安地度過新的一年。
由此,這位既有福相又能保佑人們幸福的沙孩兒就被稱作“大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