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泥人在製作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模印泥人。藝人們創作出一件樣品,俗稱“捏仔子”。然後製成模型,進行批次生產。模印泥人造型古樸豐滿,表現手法簡捷洗練。
《大阿福》、《一團和氣》、《三胖子》是這類作品的代表作。模印泥人數百年來始終是惠山本地的主流產品。
另一類是手捏泥人。它除了面部由模印製外,身段、手腳、衣冠都由手工製作,因為多以戲曲為表現題材,所以又稱“手捏戲文”。它造型生動、活潑,衣紋流暢而富於裝飾性。
代表作有崑曲《挑廉裁衣》、《教歌》,京劇《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手捏泥人是咸豐皇帝年間發展起來的,多數專家認為它從蘇州傳入,100多年來經過歷代藝人們的辛勤努力、創新和發展,最後取代蘇州虎丘泥人而在國內獨樹一幟,成為惠山泥人中的一朵奇葩。
無錫惠山泥人發展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是明末清初的民間藝人根據當地的風俗習慣所帶來的市場需求,採用本地的惠山泥捏製後彩繪而成的。
其泥人體現了淳樸、粗曠的藝術造型特徵,造型手法來自民間藝人的自然造化。民間藝人存活於民間,行走在城鎮的大街小巷,因而十分重視所在場所的地理環境和自然狀況,民間藝人十分清楚當地百姓的審美喜好。
自覺地將自然環境與生產勞動、工藝創造相結合,體現出民間藝術造物與自然的協調關係。民間藝術根植於民間土壤,依附於自然環境而存在,其造物就是依託於這種存在方式而創造。
它在民間文化內涵上、手法和形式上都比原始雕塑豐富得多,主要表現形式有以下幾方面:一,和諧性:重視人與物、用與美、文與質、形與神、心與手、材與藝等因素的相互關係,主張“合”、“和”、“宜”,這種追求使惠山泥人藝術呈現高度的和諧性。
具體體現在作品中的外觀物質形態與內涵精神意蘊和諧統一,實用性與審美性和諧統一,感性特徵與理性規範和諧統一,材質工藝與意象造型和諧統一。
二,象徵性:無錫惠山泥人重視造物的教化作用,強調物用的感官愉快與審美的情感滿足的聯絡,也要求這種聯絡符合道德規範。
因此無錫惠山泥人同樣反映出中國民間藝術的多含寓意,往往藉助其高度意象化的形態、色彩和紋飾來象徵或喻示人生理想和道德觀念,多強調社會意識或人格理想,惠山泥人的象徵內涵更多側重於生產製作者自身的藝術修養和生活體驗。
三,靈動性:無錫惠山泥人儘管是就地取材,採用廉價的泥塑加彩繪形式,然而在作品中主張心物合一,強調“得心應手”、“栩栩如生”,力求在泥塑上充分體現創造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的靈性。
四,天趣性:無錫惠山泥人注重泥塑工藝材料的自然品質,強調泥塑的自然品質,善於充分利用或表現材料的天成情趣,這種卓越的意匠,使,轉載請保留地址.的意味和情致。
五,工藝性:無錫惠山泥人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其捏塑、彩繪融為一體,消除雕琢的人工痕跡,多渾然天成的自然性。
六,抽象性:想象力是民間藝術中最重要、最寶貴的藝術資源,是民間藝人依據自已的生活經歷所創造出一種嶄新的東西,事實上民間藝人的這種非凡想象力就是一種創造能力。
當然想象力耍藉助於特殊語言,惠山泥人乎於語言和形體之間的民間泥人。民間藝人想象能力的大小與他這種表現語言能力的藝人不可能擁有豐富的想象力。
惠山泥人的創作特點及傳統文化的繼承惠山泥人的製作原料為惠山黑泥,也稱為磁泥,質地細膩而富於韌性,幹而不裂,彎而不曲,具有極強的可塑性。
其製作過程講究,為防乾裂在溼泥加工時放人絲綿以加強其牢度。惠山泥人一般注重大膽誇張和最能表現主題的部分,因而造型特點是概括整體並富有裝飾意味,強調了泥人的藝術性與實用性的高度結合。
惠山泥人在創作過程中不但要受到製作工藝的限制,同時要適應泥性材料、也為其在造型、構圖、色彩上提供了很高的工藝要求。泥人的自身材料屬性決定了藝術造型的感性特徵,決定了其造型的簡約性,以此來適應泥料的材料屬性。
自愉自樂是惠山泥人中的娛樂性趣味性作品創作的最初目的,因為在當時的泥塑生產者同時也是消費者,即便其中大部分漸漸轉變為商品仍未轉變其初衷。
這樣的風格形式直觀地把握其造型作用,併產生強烈的審美感受。“阿福”系列可以說是惠山泥人中最具標識性和傳播性的題材,“阿福”取材於當地流行的一個民間傳說,“阿福”是天上神仙派到人間來為百姓降服妖魔鬼怪的,他懷中所抱的怪獸已被馴服,現在表達的是百姓祈求幸福、去病去災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