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江朝宗出資興辦光明玻璃料器廠,生產料器供出口,這也是北京第一家民辦玻璃廠。1929年,有一批日本西餐叉子,要求每支上都要燒製一隻料器小雞作為裝飾。
此後料器手工藝人便開始燒製獨立的小動物,最受歡迎的造型是12屬相的小動物。後來出現了兩家專門製作料器動物的料器作坊:“蔣家門”(志源號)“汪家門”(長豐號)。
由於兩家操作工藝不同,作品神韻氣質則各有千秋。在之後的30年間,“志源號”“長豐號”競相發展,先後培養出許多出色的徒弟,後來徒弟們又獨自生產並招收藝徒,使料器作品從製作工藝和題材內容上都有很大的發展。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北京料器從業人員已發展到近百人,其中製作料鳥、料獸的有近三十人,花色已發展到二十多個。但後來由於連年戰亂,出口停止,內需也變小,料器和其它手工藝行業一樣紛紛歇業改行。
手工藝人們為了生計,拉洋車、當小販、打短工,全行業一片淒涼景象。戰後初期,料器行業雖然有所恢復,但受到戰亂重創的影響,很多手工藝人仍然不敢迴歸老本行,重操舊業的人也收入微薄,需要兼搞副業,藝術與技巧均停滯發展。
北京料器的生產工具比較簡單。隨著各個時期生產技術的發展,料器工具也有很大的變化。很早以前,製作料器是將各色料棍放在木炭上燒烤,用鑷子捏塑成型。後來改用香油火燈,用嘴吹氣加溫燒烤料棍,再邊燒邊用鑷子捏塑成型。
由於長年用牙咬著皮管吹氣,許多人門牙都掉了,至今有些老人仍稱呼料器藝人為“吹料活的”。到了19世紀20年代末,這種方式被改成用氣筒子打氣,只是這種方式的缺點就是太浪費植物油,加之生產環境條件也較差。
1965年,北京一家新的料器廠大樓建成了,生產料器的方式也重新改進,主要採取煤氣噴燈的方法,這種方式一直延續到現在。
料器工藝中掌握好火候是關鍵,火烤溫度太高,料器容易變形,溫度太低又會炸裂。製作料器的工藝有點像捏糖人的技法,主要靠的是匠人對物體形態的適度把握,另外其製作配方也很重要。
總體上來講,料器和琉璃、玻璃的原材料沒有什麼區別,都採用的是矽酸鹽或者其他的一些金屬氧化物,只不過對於不同的作品,其中所新增的金屬氧化物完全不一樣,有的會放入一些像金、銀等成分的貴金屬。
北京料器廠有一位叫做陳德海的匠人,他製作料器的手藝堪稱一絕。他曾經制造過“唐三彩”與“青銅器”之類的造型,鮮活逼真的造型加上形象逼真的質感,看過的人無不驚歎不已。
這些都是料器製作的精品,前面提到的被稱為“古月軒”的料器,由於沒有人知曉其當時製作所採用的配方及具體的加工工藝,至今沒有人能夠製造出同類的料器來。
說起料器葡萄,老北京人都知道有名的“葡萄常”。別看一串串玻璃料葡萄不起眼,卻有京城手藝人常氏家族的一段傳奇故事。
“葡萄常”是北京獨有的料器工藝品種,是以玻璃為原料製成的一種葡萄形藝術品。由於其技藝高超、特別,製成的葡萄可以以假亂真,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關於“葡萄常”的來歷,還有一段不平常的故事。那是在清代咸豐年間,北京花市大街有一位叫韓其哈日布的蒙古族老人,由於家境貧窮,就以做泥葫蘆、泥人謀生。後來,他受泥玩具的啟發,用泥仿做葡萄珠,塗上顏色,用細篾兒串成一嘟嚕,遠遠看去,像真的一樣,受人喜愛,
生意紅火起來後,他又進一步改進工藝,以玻璃為原料,燒製出玻璃葡萄,拿到集市上去賣,很快被人搶購一空,也開始有了名氣。光緒二十年農曆十月初十,是清代慈禧太后60歲生日。
當時的北京,樹葉早已枯黃,被陣陣秋風掃落在地。慈禧太后在頤和園大戲臺看戲,發現戲臺前掛著一串串水靈靈新鮮的葡萄,就要人摘來給她吃。大臣跪奏說那是裝飾品假葡萄。
慈禧不信,當她親手觸控後,才確信是假的,命人叫來韓其哈日布,對其精湛的技藝大加讚賞,並賞名“常在”,還賜給一塊親筆手書的“天義常”匾。這事轟動京城,“葡萄常”名聲大震。
“常在”於是在北京崇文門外東花市開設“天義常”作坊,一些外國商人也趕來訂貨,產品很快暢銷海內外。
“常在”老人去世後,他的兒子伊罕布、扎倫布兄弟子承父業,繼承發展了“葡萄常”的手藝,製作的玻璃葡萄遠銷美、法、英、德等許多國家和地區。
1914年,“葡萄常”兄弟倆精心製做的一套各種色澤的料器葡萄在巴拿馬博覽會上展出,獲得獎狀。至今,美國舊金山博物館還陳列著伊罕布的傑作。北京故宮裡,還存放著“葡萄常”製作的“子孫萬代”葫蘆。
伊罕布兄弟故去後,葡萄常這個家庭作坊就靠常玉齡和她的三個姑姑、一個姐姐來經營,由二姑常桂祿主持。為了保住葡萄常這門絕技不傳外,五人發誓終身不嫁人,人稱葡萄常五處女。百镀一下“大時代的夢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