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七十四章 料器(4)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十四章 料器(4) (1 / 2)

常家制作的玻璃葡萄風格獨特、技藝複雜,要經過熔料、吹珠、沾蠟、灌把兒、攢活、染色、上霜、制葉、擰須和組枝等十幾道工序才能製成。

其中吹珠、沾蠟、染色、上霜都是常家拿手的絕活兒,只傳家人,不傳外姓。由此其製作出來的葡萄各具特色,如《玫瑰香》深紫透亮,白霜尚存,顆粒飽滿,含汁欲滴;《白馬牙》一色碧綠,珠長粒疏,肥碩逼真,惹人喜愛。

20世紀80年代初,常家唯一健在的傳人常玉齡老人打破門戶觀念,開始招徒傳藝,把絕技傳給了許多外姓青年,使“葡萄常”技藝得以傳承下來。

“葡萄常”的傳統品種以單串葡萄為主,現在,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又發展出了許多新品種,如壁掛葡萄、盆景葡萄、葡萄架、葫蘆架以及其它多種規格的系列品種。

大叔正在教一位年輕人“燒玻璃”,臺上擺滿了五顏六色的玻璃棍,上面寫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料器。

到明代萬曆年間(公元1572~1620年,中國北部山東省博山地區的料器製作已經十分興盛,並流傳到北京。

2017年12月22日,55年前的1962年,當17歲的邢蘭香初中畢業被分配到北京花市的料器工廠時,她甚至都沒有聽說。

2017年12月22日,55年前的1962年,當17歲的邢蘭香初中畢業被分配到北京花市的料器工廠時,她甚至都沒有聽說過料器這門技藝,當時她根本沒想到自己一輩子就跟料器這行結下了不解之緣。

如今的她帶著兩個兒子堅守在料器這門行當裡,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中國目前唯一獲得大師稱號的料器藝術家。

剛入行的時候,邢蘭香按照師傅帶徒弟的傳統,師從田文元,三年出徒時,因為她勤奮好學,又喜歡這一行,所以技術已經很完善,喜歡鑽研做一些複雜的料器,也不管級別和收入,在北京料器廠專撿複雜的活兒來幹,很快就成為了廠裡的技術標兵,在1979年料器廠成立技術科的時候,她不出意外地進入了這個部門,與一眾料器大師一起學習鑽研,設計新的料器產品。

她現在回憶起剛剛學習的那幾年,也覺得真的不容易:“工作環境不好,那時候都是用油燈,車間裡都很髒,大姑娘也不能穿好衣服,怕弄髒,每天下班都是一臉油汙。

而夏天就更難熬,守著火爐子幹活兒,特別熱,身上都長痱子。”邢蘭香告訴記者,當時和她一起進料器廠有26個年輕人,最後大概留下的不到10個,能堅持下來的都算對料器真正有興趣的。

但是雖然很辛苦,但是料器廠還是給予了邢蘭香不少職業上的自豪感,尤其是七八十年代,那是廠子最紅火的時期,當時北京料器廠每年有許多外賓來參觀,因為跟其他中國傳統手工藝不同,料器因獨特的工藝,要求製作時間快,一般十幾分鍾就能完成一個作品,複雜一點的也就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十分便於供人參觀。

而外國人也十分喜歡這種中國傳統手藝,邢蘭香現在還記得當時基辛格來廠裡參觀時還買走了一條龍。邢蘭香如今回憶起那個時候臉上還充滿滿足的笑容,她說廠裡工人最多的時候有一千來人,加上一些廠外負責外包製作的足有三千多人。

這樣的繁榮狀況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逐漸衰敗,1992年的時候面臨市場困境,北京料器廠施行了轉產,絕大多數員工都轉了行或者直接退休了,很多熱愛這行的老工人都掉眼淚,打心裡難過。

邢蘭香當時不到50歲,算得上是廠裡的業務骨幹,實質上也算是北京料器的傳承人了,她當然也很捨不得,只是因為感情的緣故,她看著工廠銷燬或變賣裝置和工具於心不忍,自己把很多工具都留了下來沒扔,辦了退休就與北京料器廠作別了。

沒想到機緣巧合下,1993年一個美國人看中了料器產業,來北京開了一家外資企業,請邢蘭香出山,邢蘭香放不下這門手藝,決定到這家美資企業工作,帶團隊,教徒弟,設計新產品。

當時她的退休工資只有200元左右,而這家企業給她開的工資是一個月一千多元,年終獎還有一萬多,她對此十分滿意。而美國人的生意也越做越好,每年出口大量的料器產品,這讓邢蘭香對於料器的市場也有了很深的感觸。

就這樣過了大概十年,邢蘭香再次迎來一次抉擇。2003年的時候,在政府推動下,料器廠的廠房被改造成立了京城百工坊,邀請北京當地各行手工藝大師入駐成立工作室,料器廠的領導找到了邢蘭香,希望她重新回來,因為除了她北京就沒人能擔得起料器這一行了。

邢蘭香經過思考,也面對著美國老闆的加薪挽留,最終決定來到京城百工坊,一是報答北京料器廠對她的培養,二來是想為這門手藝的繼承多做點工作。

到了百工坊後,她的兩個兒子劉宇和劉星也開始正式從事料器這一行,他們打小就在料器廠玩耍,都接觸過料器,所以上手也快,一家人以工作室為依託,開始打造料器邢的品牌。

為了立足,他們開始創新料器行業,最主要的就是開拓了“私人訂製”的模式,根據客戶的要求,要麼是照片,要麼是樣品,甚至一句話的描述,邢蘭香也會盡量滿足,邢蘭香說料器這一行手藝,做人物是最難的,她對自己最引以為豪的就是在幾十年創作中突破了做人的難關,“從來沒有人退過貨,都很滿意”。

顧客除了北京當地的還有很多外地的看到介紹專程來北京製作,甚至有不少來自國外,邢蘭香告訴記者有很多日本人看上了料器的色彩和質感,專程來找她做和服上的飾品。

“料器自明末清初就開始出現,到康熙年間興起,那時候紫禁城裡成立了造辦處,專門為皇家制作料器。”邢蘭香向記者介紹,當時料器是皇室專用,民間是不允許製作的,跟其他當時的工藝品相比,料器色彩豐富又鮮豔,顯得與眾不同,所以後來進入民間後迅速走紅,而北京料器自然而然就帶上了皇家風格。

料器分三大類,分別是料獸、料花和料珠。顧名思義,料獸就是動物造型的料器,料花則是花卉,看上去又大又漂亮,但其實技術含量是最入門的,因為是用一些很簡單的料器片拼裝起來的,而料珠則主要是像官服上配搭的朝珠。

製作料器的原理也很容易理解,就是用火的高溫熔化材料,在高溫狀態下進行塑形,完成之後冷卻即成產品,工具也就一些鑷子剪刀一類。

聽說去料器彷彿很容易,但其實卻是一門相當不易掌握的手藝,古時稱“火裡求財”,因為需要在很短的時間裡造型,所有的活兒都得在腦子裡,很難修改,而且廢品率很高。

2017年12月22日,55年前的1962年,當17歲的邢蘭香初中畢業被分配到北京花市的料器工廠時,她甚至都沒有聽說過料器這門技藝,當時她根本沒想到自己一輩子就跟料器這行結下了不解之緣。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