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七十四章 料器(3)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十四章 料器(3) (2 / 3)

因此,清末民初料器鼻菸壺風行一時,並流入海外,不少歐美藝術品收藏家都有集藏中國料器鼻菸壺。

而談起“琉璃”,很多人或許就更不陌生。“琉璃工坊”等臺灣琉璃工藝品品牌近年在大陸的大行其道,讓不少人對琉璃有了直接的觀感。但是劉星表示,與當代的臺灣琉璃藝術品不同,傳統的料器無論在製法上還是材料上,都有很多不同之處。

目前的許多琉璃製品實際是鑄模澆鑄而來,因此無論怎樣說是“限量版”,都仍然具有可複製性。但傳統的料器是將矽酸鹽及其他金屬氧化物等原料,經過高溫熔化,拔成各種規格的料棍,藝人用各色料棍在燈火上燒烤,待軟化後迅速捏塑,充分發揮琉璃材質的光澤、多彩、柔媚、神秘的特性。

和琉璃比較,料器沒有底胎,製作全靠人的經驗和手藝,在噴燈的火焰中即興加工,也被稱為“火中的雕塑”。而純手工的製作工藝也使其作出的作品,具有獨一性,更加造就了它的珍貴。

從材料上來說,不少臺灣琉璃的配方融入了許多現代元素,臺灣琉璃用的實際是“歐洲玻璃”。但是料器採用的仍舊是中國傳統配方的玻璃,熔點較低,化學成分也有所不同。

關於老琉璃的看法:

一是低溫燒結,因溫度不高,器形不是很規矩、表面不是很光滑;

二所配染料是天然礦物磨研,因燒結時的溫度不勻會有細節上部位上的色變;

三因受熱不同,且溫度不高,會有因部位不同的熔化層間疊加(迎光去觀看內部,有時候要使用放大鏡),造成整體內部質地的不一樣純清

據民間傳說,明代有一位廣東張姓秀才,赴京應試,三考未中,衣食無著。一天閒逛,他偶拾一隻殘破的料鐲,回到旅店後放在爐火上燒烤,捏製出具有自然形狀的彩色石頭,看一看可以當首飾石頭用,就把它送到首飾樓去碰碰運氣。

待用這些石頭鑲嵌成戒指、耳墜、項鍊後,深受歡迎。從此這位張秀才,再也不進考場了,買點“廣料”,專心致志地做起了首飾石頭。

清代,料器進一步發展,康熙年間,皇帝命工部在今琉璃廠設定御廠,派官監製料器和琉璃製品,專供內宮玩賞和使用,時稱“宮料”“御琉璃”。

到了乾隆年間,作為史上出了名“講究”的皇帝——乾隆皇帝,認為“玻璃”或“琉璃”發音不吉利,正式命名帶工藝的琉璃為“料器”。自此,料器這個名詞正式被寫入史冊。

乾隆元年到乾隆三十年是料器製造的巔峰時期,當時製作和存放料器的廠房、庫房就多達42間,年產數萬件典禮品、陳設品、裝飾品和佛堂用品。乾隆二十年特傳旨做料器鼻菸壺500個、器皿3000件,以備賞賜之用。可見當時料器的生產力與地位之高。

清宮廷造辦處生產的料器質量上乘、色彩豐富,光單色料就有30多種,還有金星、攬料、纏絲等,造型也極富中國特色。當時,套料可以套28種顏色,體現了料器的最高超技藝。

這一時期,宮廷中也湧現出一批擅長造料器的高手,尤以乾隆年間一胡姓總監最負盛名。他燒製的料器均以最上等的白料做胎,吹製成鼻菸壺、花瓶、碗、盤;再於極薄的胎上畫琺琅釉彩,高溫燒製。

出於他手的這些絕倫的作品不僅做工十分精湛,連繪畫的筆觸也很細膩。其中最負盛名的莫過於他所做的鼻菸壺了,後人稱之為“古月軒”。為和內畫壺區別,也有人稱稀世珍品“古月軒”為“外畫壺”。

套料是北京料器一項重要發明。從趙之謙《勇廬閒話》的記載中可知,它始於清康熙年間,以白玻璃地套貼彩色玻璃圖案,以套一彩為主,套二彩以上的稱兼套,還有彩色玻璃地套彩玻璃者,圖案均經碾琢方成;至乾隆年間,套料盛行起來,國外稱為乾隆玻璃。

乾隆年間北京料鼻菸壺頗負盛名,有辛家、勒家、袁家3所名店,而以辛家料鼻菸壺最為清潔,光彩奪目。晚清時又發明了在透明料鼻菸壺內壁繪畫肖像、人物、山水、禽獸、魚藻等圖案,稱作內畫壺,名家有周樂元、葉仲三等。

清中期後,隨著國勢的逐漸衰微,內務府造辦處用人也急劇萎縮,不少宮廷匠人進入北京城裡謀生,這反而促進了宮廷、民間技藝的融合,料器造型也更加豐富起來,使得北京脫穎而出成為全國料器生產的代表。

清道光二十年,北京有張昆和徒弟賈福來用“廣料”和“洋料”(即日本料棍),燒製戒面石、尖石、麻花針出口。

民國時期,京城生產料器的玻璃廠、料器店和大大小小的字號,在城南一帶相繼出現。料器行藝人的產品有料鳥、料獸、料花等,並能製成仿寶石、翡翠、瑪瑙的佛珠、耳環、指環、別針、走獸等出口美、加、法、印等國。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