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關鍵性的技術在於配料,也就是料棍的製作配方。總體上說,料器和琉璃、玻璃一樣都是矽酸鹽及其它金屬氧化物,但對於不同的作品,新增的金屬氧化物是不同的,有時甚至要新增一些貴金屬,如金、銀等。
料器廠的老藝人陳德海曾用料器材料仿製“唐三彩”、“青銅器”等文物,其生動的造型和古樸逼真的質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製作出這種作品的前提是其用料的配製。
世面上很難見到的“古月軒”外畫料器品種,就是因為現從事料器製作的人不掌握其用料配方及加工工藝,做不出來了。使得早期料器行業的精品逐漸被人遺忘。
北京料器到了明、清兩代可算是鼎盛時期,民間料器行多集中在花市一帶,成為北京特有的手工藝品之一。有明確記載的的是清道光二十年(1840),北京有料器藝人張昆和徒弟賈福來用山東產的“廣料”和日本產的“洋料”燒製戒面石、尖石及麻花針等送首飾樓出口。
北京民間藝人趙九皋1930年與人合夥在花市開設了“四義公號”化料作坊,專制料棍,結束了北京料器必須“廣料”和“洋料”的歷史。同年北京料器藝人蔣文亮(蔣二)在花市一帶開設“志源號”料器作坊,汪福開設了“長豐號”料器作坊,並廣收藝徒。
經幾十年的發展競爭,在花市一帶逐漸形成了蔣、汪、趙、嶽四大門派。以蔣文亮、蔣文魁為代表的蔣家門以做工細、活全著稱,特別以做料花更技高一籌,據說蔣文亮是前邊提到的賈福來的徒弟;汪家門的創始人汪福長,以做鳥獸最有名;趙家門的掌門人是趙九皋,以生產料石的花瓣為特長;後起之秀岳家門的嶽梓元,是集產銷於一身的行家。在四大門派中,屬蔣家門的徒弟最多。
料器行業中唯一被授予“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老藝人陳德海12歲起便隨其姐夫,“蔣家門”出身的老藝人高延山學藝。20歲時便以“料器活兒精細”而在北京料器行中初露藝術才華,在東安市場自產自銷十餘種料器產品。北京料器廠成立以後,陳德海也進了廠,與他一起進廠的還有“蔣家門”出身的藝人胡瑞成、田文元等。
胡瑞成的技藝全面,以製作體態生動、氣宇軒昂的“八駿圖”著稱,他首創制作的小油雞,精神飽滿,形象可愛,頗受歡迎。
田文元是“蔣家門”的高徒,他善做鳥獸,尤其以製作珊瑚料龍為特長,經他手做出的龍張口揚須,四爪挺勁、火翅飛展,一副“活龍活現”的雄姿。他帶的徒弟很多,現入駐百工坊的邢蘭香、還有原料器廠的技術骨幹方天佐等都是他的得意弟子。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北京料器廠的倒閉,原來料器廠的老藝人已所剩無幾,且都不再從事料器製作。百工坊的邢蘭香師傅可以說是料器行業裡,集傳統手工藝設計、製作技藝於一身的唯一人了。
邢師傅1945年出生,1976年畢業於北京工藝美術學院,同年到北京料器廠技術科工作,她從師于田文元,後又拜陳德海為師,從事料器行業43年,是三級工藝美術大師。她的作品突破了傳統設計理念,把人物造型運用於料器製作當中,具有造型新穎,風格清秀,做工細膩,配色豐滿的藝術風格。
她把民間的傳說故事中的人物用料器器作品表現出來,在料器的設計製作上是一個很大突破。她的作品“張果老倒騎驢”、“連年有餘”、“弼馬瘟當官”等就是這種技藝的突出代表。
料器廠倒閉以後,邢師傅曾應聘於一家美國公司作總設計師,此時她的的作品體現了藝術與實用的結合,如“壽帶鳥燭臺”、“抬關見喜燭臺”等,在國外市場銷售的非常好。
但當百工坊建立後,邢師傅毅然放棄了高薪,來到百工坊開了這間料器工作坊。她說:“我要利用百工坊這個平臺,把我所掌握的料器製作技藝保留下來,展示出來。”邢蘭香也帶了兩個徒弟,劉宇和劉星,但對於整個技藝來說,傳承人太少了。
傳承人邢蘭香展示精湛的料器傳統工藝。
近兩年,臺灣及大陸南方出現了琉璃市場熱,傳統料器手工藝更面臨挑戰,也可以說是更汲汲可危,亟待搶救與保護。
獨立的家庭作坊式的料器製作不利於北京料器的傳承與發展。從料器的發展歷史不難看出,最鼎盛、最能出新的時期,都是“官辦”。
清朝因為設定御廠而出現了“宮料”和“御琉璃”;1960年北京料器廠建立後,在國家的扶持下,北京料器才以“國禮”的身份走出國門。
隨著北京料器廠的倒閉,北京料器的關鍵技術——原料配製,也隨之“倒閉”,配方失落。百工坊邢蘭香師傅用料都是從通縣農民手中購買,原料質量達不到設計製作者的要求,不能實現根據作品需要去配料。
北京料器的傳承也是現在在師們最擔心的問題,邢蘭香帶了兩個徒弟,劉宇和劉星,但對於整個技藝來說,傳承人太少了。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透過我們對料器大師的走訪,總結出以下幾點:
收集散落的原料器廠研製的料用料配方,建立一個配料車間,解決制約北京料器出新品種的關鍵技術環節。
恢復曾經在北京料器發展史上輝煌過的品種,如:“古月軒”外畫瓶;仿製“唐三彩”、“青銅器”等。
對指定傳承人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以利於北京料器。
料器又稱“玻璃器”,是中國明清兩代普遍使用的工藝品製作材料。琉璃石產於西域,因其五彩晶瑩,為中原人喜愛而仿造。料器何時從國外流傳到中國,在明代萬曆年間,山東博山的料器製作已十分繁榮興盛,並流傳到北京。
清康熙三十五年,北京出現大規模的“琉璃廠”,生產皇宮享用的料器,頗受皇室人員欣賞,明代以山東博山所制的料器最佳,透明度高,光澤晶瑩。
《青州府志》(今山東博山)中介紹:“琉璃器,出顏神鎮,以土產馬牙,紫石為主,法用黃丹、白鉛、銅綠,焦剪成珠、穿燈屏、棋局、帳鉤、枕頂類,光瑩可愛。”百镀一下“大時代的夢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