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考古學的範疇中把透明的稱之為“玻璃”,把不透明的稱之為“料器”,把半透明的稱之為“琉璃”。這種區分法在近代才開始流行,在古代中國的許多文獻中,玻璃的稱謂很多,例如陸離、陸琳、藥玉、壁琉璃、琅軒等等。
我們先來看看這三種的成分構成,琉璃是高古時期“faience”的技術衍生品,faience可以稱之為原始琉璃,最早出現於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及敘利亞地區。
琉璃的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矽入窯低溫(不超過1600°)燒製而成,明清時期比較流行的琉璃建築構件、琉璃珠子等就是用高鉛(助熔劑)低溫工藝製作而成。
一些高古的琉璃由於受限於當時的燒製技術,燒成溫度只有1000度左右,而石英的熔點基本在1700°左右,加入助熔劑也只能把熔點將至1200°左右,只有小部分石英晶體能融化成玻璃態,所以在一些高古的琉璃上,用放大鏡可以看到很多的石英晶體。
玻璃一詞被大量使用,出現在宋代的大量文獻中。宋代大量出現西方舶來的透明的玻璃器,體現於詩詞的有:蘇軾文集中有”二十四橋亦何有,換此十頃玻璃風“,《醉瑤池》中寫到”一點紅黃眉上秀,玻璃滿泛長生酒“,蘇軾文集中有關琉璃的詩句:”回望古合州,屬此琉璃鍾“,關於藥玉的:”試開雲夢羔兒酒,快瀉錢塘藥玉船“,可見在宋代,其實當時的人們已經能區分玻璃、琉璃。
料器一般指的是用加顏料的玻璃原料製成的器皿或手工藝品,中國的料器生產大約約始於元末明初。料器區別於玻璃和琉璃應從工藝流程上來區分,明清時期的料器生產,以北京和山東博山兩地最為著名。
山東博山料器享有“博山美術琉璃“之稱。博山料器以仿製玉石、瑪瑙、珊瑚等名震四方,近代指的料器一般指的是以琉璃為原材料,用鑲嵌、粉飾、書法繪畫等工藝製作的小物件比如鼻菸壺、小動物件等而非指的是珠子。
古代琉璃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它與玻璃最大的區別則在於:琉璃為二氧化矽晶體結構,而琉璃為二氧化矽熔融狀結構,由於古代琉璃製作技術有限,無法達到1700攝氏度的溫度,所以無法使二氧化矽晶體融化成玻璃,所以玻璃是不會出現“風化紋”的,回想下小時候玩的玻璃彈珠,怎麼也不會出現”風化紋“,而只會出現整塊的磕碰,但是琉璃則不然,老琉璃表面會出現風化紋。
料器是北京市傳統手工藝品。即用玻璃料條製成的傳統手工藝品。北京原無直接燒造玻璃料的行業,所用材料採自山東淄博博山(原顏神鎮),經低溫加熱熔軟之後,製成生肖、瓜果等案頭陳設,或作兒童玩具。
約始於元代,經明至清發展起來,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鼻菸壺,以清代乾隆(1736~1795)年代北京料鼻菸壺較負盛名,當時有專門製作鼻菸壺的店家。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工藝,北京料器始於明代,從山東博山縣傳人。最初的北京料器以小型裝飾物為主,如串珠、耳墜、胸飾、紐扣等,也有燈具、魚缸等大件物品。據明代《帝王景物略》記載:“向夕而張燈,燈則燒球,料絲則夾畫、堆墨等。
“由此可見,那時北京正月十五燈節上就有了燒製而成的料器固球燈,並已有經過彩繪的料絲燈。清朝康熙年間(1662一1722年,皇帝命工部在北京京琉璃廠設定御廠,製造料器供奉內廷,時稱“宮料“、“御琉璃'。這時,料器的製作工藝已越發精細,作品觀賞性增強。代表作有“十二生肖“,造型逼真,生動可愛。
如今,北京料器產品已達l800多個花色品種,其中有人物、掛屏、煙具、盆景、花鳥魚蟲,還有帽花、料珠等,造型生動,惹入喜愛。
北京料器廠生產的料器盆景曾在第五屆中國工藝百花獎評選中獲銀盃獎。
北京料器工藝品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清代時用“京料“(即博山料)加工;民國後改用“洋料“(洋行提供)加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藝人們才開始自己化料,可成批次的生產成品。
料器產品的品種,開始時比較單一,仿製各種形狀的首飾石頭,供應首飾樓使用。解放後陸續製作單件小工藝品。建廠以後,從技術上加強科技管理,統一了配方,減少炸損,返鹼,使產品逐年增加新品種,如瓜果蔬菜,鳥獸花卉,盆景器物,特別是各種仿玉顏色更加突出。
料器的原料,各色的仿玉料棍,以無機的矽酸鹽石英砂和純鹼為主,再配以各種金屬氧化物、如鉛、鋅、銅、鋁、鎂等,按比例組合後,經坩鍋爐熔化,手工拉制而成。
藝人根據需要選用不同顏色的料棍,再經燈火軟化後造型,製做出生動玲瓏的工藝品。這與玻璃製品的生產基本一致,區別在於料器是高鉛低熔點玻璃,它與琉璃、陶器、景泰藍有著更多的關係。
一般說,玻璃的配比,看石英粉和純鹼比重大小來決定熔化溫度,如石英粉比重大的石英玻璃、需高溫熔化才可爐前加工;而料器的配比,石英粉少、純鹼量大,熔化溫度遠低於石英玻璃,所出的料棍經燈工燒軟,又便於藝人造形。
料棍的生產過程與琉璃、陶瓷、景泰藍釉料的生產過程又相同,所不同的是料棍可直接二次燈火加工,各種釉料則要分別加工磨細,塗在粗陶、細瓷、銅胎上後燒熔成形。
從以上介紹可知,玻璃、料器、釉料實際上都是矽酸鹽產品,本質是一樣的。區別只在輔料的配比上。玻璃顏色單一,堅固透明就行,所以要石英粉比重大;料器多色、鮮豔玲瓏,又要便於手工操作,因此要另加鉛、加鹼以加強著色、降低軟化溫度;釉料都是在各類胎形上安家,所以要求顏色多樣、鮮豔、必須要求在溫度不高時,就能牢牢固定在胎形上。所以說料器與玻璃有關,但與釉料關係更密切。
可以說,北京料器從做假貨(仿石頭)開始起家,經過藝人多年經驗積累,採用現代科技手段,增加顏色、減少炸損和返鹼,使今天的料器可以隨意仿製高檔的各類玉器和寶石,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受到國內外收藏界的歡迎。
採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矽酸鹽及其它金屬氧化物等為原料,經過高溫熔化,拔成各種規格的料棍,再用料棍在燈上燒軟,手工加工而成。料器產品的造型,主要在燈工。
藝人用各色料棍在燈火上燒烤,待軟化後迅速捏塑,使用簡單的小工具時而拉,時而粘,有時用剪子鉸,有時用鑷子拽,塑造出形態各異的作品。
由於他的特殊工藝,做出的作品普遍都有細小氣泡,尤其是半透明至透明之間。和琉璃比較,料器沒有底胎,是藝人在火中一次加工完成的即興之作。
和玻璃比較,料器熔點比較低,比重大,顏色多而鮮豔,品種豐富多彩,有透明的料獸、有掛屏、煙具、盆景、花鳥魚蟲,還有戒指、帽花、料珠等,造型生動,逗人喜愛,其中料器鳥獸採用傳統的技藝仿製成玉石、翡翠、瑪瑙、珊瑚等,顏色逼真,具有獨特風格和韻味。
最早,料器藝人幹活時,用食用植物油和燈芯草油燈,為了讓燈火著得旺並改為橫向燃燒,做活時必須嘴裡叨個細玻璃管,從側面向火苗吹氣,來加溫燒烤料棍,所以料器藝人得了個“吹料活兒的”俗稱。
到19世紀20年代末,改為用氣筒子打氣,生產環境十分惡劣,而且浪費植物油。直到1965年,北京料器廠新的生產大樓建成以後,才改用煤氣噴燈進行生產,這種生產方式一直延續至今。
從加工技法上來說,料鳥獸、料花等料器製作不是難點,行內人描述說,跟捏糖人的技法差不多,主要在於藝人對各種動物等形態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