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七十三章 緙絲(3)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十三章 緙絲(3) (1 / 2)

因為祖上不要說修,做也做過。經過接洽,他前後五次進京。先到故宮仔細研究實物,發現龍袍破損嚴重,衣袖、胸前、腰間都有碗口大的洞。

故宮方面要求他先做一塊與乾隆龍袍一樣的布料。他回到蘇州後,花了幾個月時間製作了一塊用在龍袍上的布料,故宮博物院的同志看了很滿意,這才簽下修補龍袍的合同。

雖然修補過程中沒有多大的壓力,但修補龍袍也絕非易事。比如故宮方面要求修補龍袍達到與原件同樣的技術標準。最難的就是要將絲線做舊,看不出修補痕跡。

為了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使用的絲線在緙制之前也必須做舊,這就增加了一道程式,也需要花更多的功夫,這也是他們王家幾代人鑽研出來的技藝。

還有,一般的緙絲作品,1厘米的經線上需要緙上40條緯線,而龍袍則需要100條。所以手法上必須拉緊,又不能破壞已經十分脆弱的原件上的絲線。

他和兒子媳婦幾個人一起,花了10個月時間,每天至少工作8個小時,才完成了龍袍的修補工作。乾隆皇帝的龍袍修好後送到故宮,他們看了都非常滿意。此後故宮博物院多次找我來修補龍袍,還曾派來一位文物保護方面的專家來我們工作室學習緙絲。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還與王氏緙絲世家王嘉良緙絲工作室在蘇州合作成立了“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主要對考古出土文物中,遼、金、元時期的緙絲品種以及明朝以後早已失傳的多種緙絲工藝進行研究。

主要根據缺損的程度而定,有的是一條龍或龍的頭、身子缺損了,有的是花缺了片葉子……修復龍袍有的需要半年,有的需要做一年,一定程度上修復一件龍袍比重新做一件龍袍還要難。

現在,這些事都交給兒子他們去做了。去年兒子王建江就去故宮博物院呆了40多天,專門為了修復清乾隆福壽綿長屏條。

那是2003年開始為首都博物館複製的1956年定陵出土的一件明萬曆皇帝穿的緙絲龍袍。其實那是件袞服,就是皇帝的禮服,是皇帝在祭天地、宗廟及正旦、冬至、聖節等重大慶典活動時穿的禮服。

民間俗稱的龍袍分為朝服和便服兩種,有青、紅、黃三種基本色,在這三種顏色的基礎上根據顏色的深淺不同分出很多種顏色。每件龍袍長2.8到3米,皇帝穿著時需要穿一雙跟高20厘米的特製鞋,並且要穿類似現在裙託一樣的東西把龍袍撐住。

這樣穿才能凸顯皇帝的高大威猛和霸氣。不過,皇帝只有上朝時才穿,平時是絕對不會穿的。另外,龍袍的正反面是不一樣的。

正面是一條金色的龍,裡面則是銀色的繁體“龍”字,而這兩面是緙在同一層,有些人仿製龍袍,只能把這兩面分別緙在兩層上,只有他們家傳的手藝才能緙在同一層。這件袞服應該是最尊貴的禮服之一。

接到任務的這幾個月裡,兒子王建江王昌江五次上北京,就仿製龍袍一事和首都博物館進行研究商討。他們還專門去定陵看了那件需要仿製的袞服的原樣,那應該是明代萬曆皇帝穿過的一件最奢華的“龍袍”,這件已經風化的龍袍以龍、壽、蝙蝠和火焰圖案為主,而且其龍身均為翠綠的孔雀羽,也稱“孔雀羽翎龍袍”。

有一年的時間是在研究如何運用400多年前的明代皇家龍袍織造工藝及破解將十二條龍用孔雀羽翎組合上乘金線緙織而成的“癥結”。

因為在複製品用料的選擇和顏色的把握上,絕對不能出差錯。而那件十二章祝壽如意的袞服極盡奢華,以十二條團龍為主,每條龍體都要以孔雀毛緙織,輔以金線織成的279個萬字、256個壽字以及日、月、星、如意、蝙蝠等。

為與原件緙織技法一致,我們採用平織、盤梭、搭梭、字母經等7種織造技藝,光日本進口的金線就用掉了10萬米,孔雀毛用了6000根。一家5位緙絲傳人用了整整三年才製作完成。

織成後,真是再現了珍品數百年前的風采,龍體雄偉,盤踞於各個小的龍袍片上,金光閃閃,栩栩如生。這件作品獲得十三屆中國國際博覽會金獎。後來兒子及家人還複製了乾隆皇帝的龍袍。

那個年代,教學模式仍是最傳統的口傳心授,透過邊看邊做的方式來學習。據說緙絲這一行,通常情況下要“看”到三年以上,才能夠獨立完成一些簡單的圖案和樣式。

今天看來這種模式雖然效率不高,但卻保證了這一代手工藝者紮實的基本功,而且學藝階段在技法上往往是遵循著師傅的規矩。他雖然出生於緙絲世家,9歲就上機學做緙絲,但一直對父親傳授的技藝方式嘗試著進行變化和創新,三異針法就是您獨創的。

年輕人總歸要與老師傅們有所不同。三異緙絲就是一面是金線,一面是銀線;一面是一種圖案,另一面又是另一種圖案;緙絲的製作者的圖章,一般是一面正的,背面是反的,而運用三異針法做出來的全是正的。

發明這個針法可能受雙面繡的啟發,當時他在吳縣緙絲總廠,接到一個活,要求有這樣的形式,廠裡有幾位老同志都不會做,就交給了他。

他開始研究的時候是用的兩層的布,當中是空的,但他們說不算的,要用一層面,我就想辦法,反覆試驗,試了半年終於成功了。在緙織《祝壽圖》作品時,我就用上了三異緙,即一面為秀色可餐的壽桃,一面為豪邁的書法“壽”字,且正反面的印章一致。這件作品之後獲得多個大獎。

還有一個技法就是人物的眼睛,一般人們做“眼仙人”通常的做法是用一種線來完成,而他是用八種線,這樣就把眼睛做活了,你會發現,你走到哪兒,那個眼神就會跟你到那兒。

但在那麼小的一點空間,要用八種線來做,真的是不容易的。有人也想來學,他就告訴他們,如果你能用八種線來做,那你就自然學會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