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說起緙絲,都不由得感嘆一句“一寸緙絲一寸金”,總之一個字“貴”!那麼到底為什麼緙絲面料這麼貴呢?
緙絲直到現在還是隻能完全由人工織造,無法用機器替代。一般錦的織法皆為“通經通緯”法,即緯線穿通織物的整個幅面,而緙絲的工藝,是以生絲為經線,各種彩色熟絲線為緯線,採用通經斷緯的方法挖織而成。
由於可以自由變換色彩,所以緙絲可以織出相當複雜精細的圖案,每一個緙絲師傅都彷彿是在織布機上作畫,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
採用平緙、搭緙等常見技法,所有文字均由緙絲織造,且作品文字排列均勻,字型大小一致,實非易事。
此圖描繪了神話傳說中西王母在西天瑤池慶壽的場景,是現存明代最大的緙絲作品,採用多種技法,畫面非常精美。
本次荷包課雲手藝在面料上進行了升級,選用了緙絲夾金的面料,面料層次豐富,成品立體感更強。荷包兩側配有手工製作的同心結和流蘇裝飾,美觀的同時也增添了更美好的寓意。
『紫灰色緙絲夾金荷包,要知道,想要在網上買一枚緙絲荷包也是價值不菲呢,而你只要學會了這門技藝,就可以回家想做多少就做多少啦』
手工抽繩荷包從開課以來一直很受歡迎,兩面都有整齊筆直的褶子,比起其他表面平整的活計視覺效果更為突出。尤其是扇形的褶子,能使絲綢的面料,從不同角度顯現出不同的光澤來,格外的吸引人。
看似簡潔的荷包,製作步驟繁瑣又精細,手風琴式的抽褶有獨特的美感,為了捏出整齊筆直的褶子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本次選擇的荷包款式基本包含了荷包製作中的所有工序:制袼褙、裁剪、縫合、捏褶子、穿繩、打結、製作流蘇等。
除了會學到緙絲荷包的製作方法,還會學習同心結和手工流蘇的製作方法,學會以後可以舉一反三製作出更多款式的荷包。
學習緙絲的年輕人不多,更何況還是一個大男孩,最初他被引薦到緙絲老師面前時,還是個一個大學生,書生氣十足。
唐代的緙絲多為絲帶等實用品。緙織技法主要受織成錦和緯錦方法的影響,一般以齊緙或平緙為主,花地之間的交接處,尚有明顯的縫隙即“水路”。
做一個緙絲團扇前,先要構思自己要做一個什麼樣子的團扇,框邊是五邊形的或是梅花形還是其它。
即花紋與素地及色與色之間呈小空或斷痕,“承空觀之,如雕鏤之象”,故名緙絲,又名刻絲、克絲、刻色。
蘇州古城區的一條小巷子中,門外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小院內織機沙沙作響。提到緙絲或刺繡,大多數人都會浮現出這樣的畫面,一位女子坐在繡架前,執著繡花針,用五彩絲線繡著一幅美麗畫卷;但是今天看到的畫面,是一個80後大男孩做在織架前。
學習緙絲的年輕人不多,更何況還是一個大男孩,最初他被引薦到緙絲老師面前時,還是個一個大學生,書生氣十足,如今他已經熟練的掌握了緙絲,並不斷的創新。
緙絲,是一種曾用於製作“龍袍”,一度只有王公貴族才能專享的“織中聖品”。絲線在數十個梭子和不同織法的交替運用下,天馬行空無所不能。
幾年前,在蘇州大學織染專業學習的郝乃強初見緙絲,便明白了這是江南手藝人對經緯交織技藝最高標準的呈現,一見便鍾情。
隨著技術的熟練,郝乃強想要儘可能在原材料上尋找到新鮮的素材。“當時正值江南春天,柳樹的新芽讓我突然想到能否用柳枝來代替絲線進行緙絲。”
說做就做,他挑選粗細均勻的柳條,去皮、風乾、織造。
織造時要小心翼翼,避免絲線被柳枝劃破。最終這匹以絲為經、以柳作緯的緙絲成品,因為柳枝本身的韌度和肌理構造出了充分的空隙,非常適合做成茶席和茶具隔熱墊。這套緙絲柳枝茶席便成為了他畢業創作的一部分。
郝乃強特別喜歡故宮的扇子,這個原由是有人找他做仿製一把故宮的緙絲藏扇開始。
當時有個再國外上學的姑娘,想要一把故宮緙絲藏扇。他非常清楚這個任務有多艱鉅,本想婉拒,但姑娘一再懇求,說不求一模一樣,做得像就好,他才決定一試。
僅憑一張從網上下載的圖片,扇面緙絲進行得還算順利。扇框的製作一波三折,好在經過朋友點撥也終於開竅。但最後將扇子交付給姑娘時,卻因為初次嘗試製作在細節處的一點不到位,姑娘說不滿意不要了。“自己盡心盡力去履行的一個承諾,中間所付出的心血就被一句簡單的對不起了結了,心裡挺不是滋味的。”
從那以後,倔強的郝乃強潛下心專研,並且成功複製出了多把故宮緙絲藏扇。
2014年復緙的故宮紈扇,技藝精湛,尊享典範,驚豔四方。
郝乃強的工作室有不少受他之邀而來、與他共事的緙絲老手藝人們,傳授給他許多緙絲的技巧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