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七十三章 緙絲(2)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十三章 緙絲(2) (2 / 2)

而郝乃強則繼續實踐著自己對於緙絲的新鮮想法。在緙絲圖案上他們以一些近代名家的書畫來替代傳統的紋樣圖案;有人想到了將羊絨用在織造中,結果織出來的面料與傳統緙絲織品相比手感柔軟又細膩;用緙絲面料來做iPad包和玩偶,傳統緙絲也在他們手裡被賦予了這個時代的氣息。

郝乃強說,從事緙絲是源自內心的熱愛。“所以,我從沒認為做這門手藝能給自己帶來什麼名和利。我不懂做生意,我最關心的是自己能做出什麼樣的作品,以及該如何幫助老緙絲手藝人改善環境。”

緙絲工藝,最早可溯源至漢魏時期,至宋代發展最為鼎盛。

初見緙絲,淺學者可能會將其與刺繡或織錦混淆,實際上,無論從藝術價值還是製造工藝上,緙絲都更勝一籌。

所謂緙絲,是一種以生絲在織機上呈經線分佈,再在其上以熟絲緯線穿梭織就的織品。講究“通經斷緯”,意即經線為底,不斷連綿,緯線造型,隨心截斷。經線由無數條細密的生絲組成,在一梭一織之間逐漸融為一體,形成純色底布,色彩各異的緯線則在匠人的精妙手法下漸呈華美之姿。織就手法獨到,成品兩面圖案完全一致,妙入秋毫。

一幅優秀的緙絲作品,講究視覺上立體生動,觸感上柔韌貼服,被稱為“織中聖品”。

從明萬曆年間到清朝的康乾時期,緙絲成為皇權的象徵,民間甚少流傳。

之所以在歷史上長期為皇室所佔有,在於緙絲不僅材料金貴,用的是真絲、金銀線、孔雀羽等,製作流程更是費時費工。一名熟練的緙絲匠人,一天也只能織就幾寸,若遇上繁複的紋樣,甚至只能有幾厘米的產出。無怪乎坊間早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如婦人一衣,終歲方成”的說法。在歲月的長河中,它於王室貴族間被追捧,卻難以走入大眾視線。

2006年,王氏緙絲曾仿製了一件明朝萬曆皇帝的“袞服”,五位工匠耗時三年,用掉6000根孔雀羽、10萬米日本進口金線。

不同於書畫作品可在較短時間內被模仿複製,緙絲很少有贗品流傳。書畫皆可以乘興揮灑,緙絲苟缺一絲,通篇都將為之減色,每一件作品的問世,都源於匠人嫻熟精湛的技藝和夜以繼日的辛勞。

“現在許多人,連‘緙’字怎麼讀,都不知道了。”坐在織機前,一頭銀髮的“本緙絲”傳承人王玉祥如是說。

1946年生人的王玉祥,見證了緙絲產業的興衰,原本改革開放後,緙絲技藝面臨逐漸失傳的困境,但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開始從中國進口緙絲品,除大部分用於和服和袈裟等服飾,還將其引為名門望族的門第裝飾元素。

當大批日本訂單飛來,緙絲行業也隨之興起,但好景不長,伴隨日本經濟衰退,訂單慢慢減少,緙絲再度淡出了民眾視線。

現在,民間還可依稀尋覓到當時日本定製的剩餘緙絲和服腰帶,技藝精妙、韻趣高奇。

從藝術角度看,緙絲無疑是美的,但願意為之付出伶仃歲月的人,越來越少。這項技藝只能透過手工完成,無法用機器代勞,想學到這門手藝,沒有三年都稱不上入門。況且,匠人之品行、心性,在乎技能之上,難以描摹。

大部分緙絲匠人都老了,新生代傳承者卻難以尋覓。所幸這些還在堅守緙絲工藝的匠人們,一如往常的坐在織機前,秉心靜氣,於孤獨素樸中,織出華彩絢爛。

緙絲自古就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織中之聖”之稱,它是以蠶絲為原料,以“通經斷緯”的技法,使織出的花紋圖案像鏤刻一樣,故亦稱“刻絲”和“克絲”。

緙絲起源於何時已很難考證,但從傳世的實物來看,早在中國漢魏之間就有了。唐代時技藝已登峰造極,一幅上等的宮廷緙絲作品,已能使用純金線、純銀線、孔雀羽毛等多種名貴的材質進行交匯緙織,巧奪天工。

南宋時,都城南遷,很多能工巧匠也被帶到了南方,緙絲就在這個時期在松江、蘇州一帶流行並得到發展,到明清基本集中於蘇州陸慕、蠡口、光福一帶,一直流傳至今。這個時期,緙絲為帝王御用,為皇室所壟斷,皇帝的新衣大都由蘇州緙絲藝人進奉。

與其他的絲綢工藝品相比,緙絲不但可以用作鑑賞收藏,實用性也非常強。由於它的特殊工藝,它還可以用來製作成服飾、手卷等製品,服飾緙絲的強度高於其他絲綢類工藝品,歷代存留至今的絲綢藝術品,應該說緙絲儲存得最為完好。

另外,緙絲的贗品極少,因為仿製實在是太難了。要造假緙絲作品,成本和難度比任何工藝品要大得多。僅一方巾大小的上等作品,就包含上千種漸進色,需高階技師耗費數月的時間方可完工。

這幾年在拍賣市場上,緙絲作品很受關注,比如2004年中國嘉德春拍中,《欽定補刻端石蘭亭圖帖緙絲全卷》,這是目前所能見到的古代緙絲作品中最長的一件藝術品,拍到了三千多萬元,2008年《乾隆緙絲梵字陀羅尼黃經衾》以七千多萬元成交。

他南宋時為躲避戰亂,祖上舉家搬到了蘇州陸慕鎮張花村,而我家的緙絲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在家鄉一帶很有名,被稱為“王氏緙絲”。

他的高祖、曾祖和祖父都曾是清廷匠師,高祖王金停專做宮廷龍袍褂子,曾祖王新定曾為慈禧太后緙制八仙慶壽袍和霞帔等,祖父王錦亭的作品《麻姑獻壽圖》於1915年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並獲獎,而父親王茂仙則是第四代傳人,14歲隨父習藝,他能緙織帝后的龍袍、各色宮服、中堂屏條以及龍椅坐墊等。

他聽父親講,當年朝廷為慈禧太后做壽,要緙制八仙慶壽袍料做成披風,由於時間緊,當時為了趕任務,曾祖父就把織機裝上船,沿著京杭大運河一邊北上一邊趕製,到北京的時候正好緙制完,交給宮廷內務府,如期做成了霞帔,曾祖父也成為一代名匠。

現在他在相城區御窯社群服務中心的工作室內使用的8臺紡織機器都是祖上傳下來的。從高祖父王金亭到孫子,七代人都在從事緙絲工作。

最早的一次大概是20多前年吧,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乾隆皇帝的龍袍損壞了,找了好多地方也沒找到能補的人,後來,故宮的工作人員跟北京服裝大學的兩名教授,來到蘇州找到了他。百镀一下“大時代的夢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