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塢年畫的色彩明亮鮮豔,造型略顯誇張,線條簡單活潑,具有豐富的象徵寓意。年畫配色以大紅大綠等吉祥喜慶的顏色為主,極具裝飾性。
清代桃花塢年畫作品《一團和氣》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流傳範圍非常廣,影響也很大。小編也很喜歡這個作品。
這個作品整體上看起來圓圓的,小編第一次看見的時候,就覺得她的形象很可愛,笑容也憨態可掬。中國人一直很喜歡團圓、圓滿,這個作品圓圓的也象徵著團圓。表達了人們對新春佳節的期盼和美好願望。
在《姑蘇萬年橋》和《姑蘇閶門圖》兩幅年畫作品中,描繪了江南古城的景色,人物、扁舟、小橋和城牆都被巧妙地安排在畫面中,看起來和諧有序,彷彿就像是在畫中。
《鍾馗》這幅年畫表現的是神話人物,鍾馗處在畫面的中間,因為畢竟鍾馗是掌管地獄生死簿的神仙,所以對於宗教崇拜來說,這樣的佈局總歸是沒有錯的。
清代桃花塢年畫不僅在江南水鄉的吳地文化下受到了薰陶,吸收了大量的傳統的文化的元素,也學到了很多民間藝術的創作技藝。同時還吸收了西方版畫技術,達到了中西結合,形成了一種特色風貌。
諸如《西湖十景圖》、《蘇州閶門圖》、《蘇州新造萬年橋圖》、《蘇州萬年橋圖》等都是借鑑、融入銅版畫技法後創作出來的。
它們在尺寸上要比過去的桃花塢年畫大很多,縱向長達90至105厘米,橫向也寬達50至55厘米,屬於桃花塢年畫中的大型版畫。
桃花塢年畫是江南地區的民間木版年畫,因曾集中在蘇州城內桃花塢一帶生產而得名。
它和河南朱仙鎮、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四川錦竹的木版年畫,並稱為中國五大民間木版年畫。
桃花塢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繡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鼎盛時期,每年出產的桃花塢木版年畫達百萬張以上。
桃花塢年畫的印刷兼用著色和彩套版,構圖對稱、豐滿,色彩絢麗,常以紫紅色為主調錶現歡樂氣氛,基本全用套色製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細秀雅的江南地區民間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吉祥喜慶、民俗生活、戲文故事、花鳥蔬果和驅鬼避邪等中國民間傳統審美內容。
蘇州桃花塢年畫,桃花塢位於江蘇省蘇州市以北,桃花塢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繡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鼎盛時期。
桃花塢年畫是江南地區的民間木版年畫,因曾集中在蘇州城內桃花塢一帶生產而得名日久而稱“桃花塢年畫”。
桃花塢年畫和河南朱仙鎮、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四川錦竹的木版年畫,並稱為中國五大民間木版年畫。
桃花塢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繡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鼎盛時期,每年出產的桃花塢木版年畫達百萬張以上。
桃花塢年畫的印刷兼用著色和彩套版,構圖對稱、豐滿,色彩絢麗,常以紫紅色為主調錶現歡樂氣氛,基本全用套色製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細秀雅的江南地區民間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吉祥喜慶、民俗生活、戲文故事、花鳥蔬果和驅鬼避邪等中國民間傳統審美內容。
清初蘇州桃花塢年畫的名聲傳遍大江南北,一直以來,都有這麼一種說法“南桃北柳”,即南方蘇州的桃花塢年畫和北方天津楊柳村的年畫。
這兩大年畫自古以來,都是中國最出色、最繁榮的兩大年畫派別。桃花塢年畫不僅廣泛流傳於江南一帶,更流傳到日本、英國和德國,特別是對日本的浮世繪有重大的影響。
據神戶市立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塚原晃介紹:在日本,由蘇州描繪出版的版畫被統稱為“蘇州版畫”或“姑蘇版”,目前保留在日本的“姑蘇版”,應該是18世紀上半葉對日貿易時,由和蘇州有著水運往來的港口城市乍浦出發的中國船隻帶至長崎的。
日本的畫師們最早是從中國傳入的蘇州版畫那裡找到新的表現手法,並運用於浮世繪創作之中的。模仿姑蘇版畫在日本學者和畫家當中也是一件非常流行的事情。
鴉片戰爭以後,膠版、銅版和石印等印刷技術有了長足發展,對桃花塢年畫影響巨大,日漸衰落。到近代抗日戰爭時期,大部分藝人已改行轉業,年畫鋪僅剩下王榮興、朱榮記、朱瑞記3家,桃花塢年畫已瀕臨人亡藝絕的境地。
清初桃花塢年畫四大特點:
一是接近傳統繪畫形式,在藝術上成就較高。那時的桃花塢年畫非常接近傳統繪畫,風格雅緻,不少畫面有詩句題詠。如《琴棋書畫》、《調鳥圖》、《食果圖》、《三娃圖》、《五子登科圖》、《白蛇傳》。
二是清雍正後蘇州經濟進一步發達,富甲天下,且文風昌盛,蘇州市民階層自然會要求在年畫這類實用藝術中反映出他們的生活面貌和審美趣味。
市民的審美趣味更趨向於“雅俗共賞”,以都市風光的題材居多,如《姑蘇閶門圖》、《三百六十行》、《山塘普濟橋》等等都是將市井生活淋漓盡致的加以展示的作品。
三是本土藝術受到西方藝術影響並大膽借鑑西方藝術。如《蘇州萬年橋》、《陶朱致富圖》、《西湖十景》、《山塘普濟橋》、《三百六十行》、《百子圖》、《三美人圖》、《兩廂記圖》等作品中,都能看出對西洋銅版畫雕刻風格的模仿,《蘇州萬年橋》在畫面上還題明“仿大西洋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