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塢木版年畫為分版水色套印,印刷時先印墨線版,然後根據畫稿的色澤再分版套色。用色通常為紅、綠、黃、桃紅、紫和淡墨等五六套色。
無論套色版用色是否相同,印刷時都是均勻平刷,不分濃淡,但可用“環色”,即兩種套色重疊造成複色,可豐富色彩的變化。
在印刷過程中,印工則採用“模版”技法,使墨線版和套色版準確無誤,使印刷的作品與原作不失真。再後進行裝裱,一幅年畫才算完工。
創稿是指在熟悉生產工藝過程的基礎上,確立設計主題,畫出富有桃花塢木版年畫特點的畫稿。畫稿如果不符合工藝生產特點和操作規律的話,只是一幅好繪畫,而不能成為一幅符合桃花塢木版年畫藝術特點的畫稿。
勾稿即先勾出線版稿用於刻版,要求用濃墨勾勒清楚,不能像寫意畫那樣隨意發揮,造成刻版上的困難,且線條不宜過密,也不宜粗細相距太遠,筆法不能有太多輕佻轉折,這樣不僅刻出來效果不好,還會造成印刷時的困難。
線版完成後,要根據原創初稿分出填色版稿。
畫師勾出的線版稿先要看,並研究在具體刻制過程中有哪些不利於操作的地方,提醒畫師修改。
根據線版稿選擇適用的梨木板,並刨光、沙平。
線稿勾在蟬衣紙(特製專用透明紙)上,再平整服帖地貼在梨木板上,這一工序極為重要,要求不能走形,講究指法、份量輕重,所以技術要求很高。
“上樣定終身”,這句話充分說明了貼上畫稿對於桃花塢木版年畫生產的重要性。不論墨線稿或者套色稿,在貼上畫稿時,先將同類的木版按照稿紙大小配料、刨平,並以平鑿扦光,以達到平光細淨為度。
稿紙先與版面定位放好,在稿紙四周和版面銜接處用鉛筆打上四五個騎縫叉,以便貼上稿紙時不會走位。然後用薄勻漿糊遍塗版面,迅速貼上稿紙。
貼稿紙時用左手扦住稿紙,右手以小棕帚輕勻地自中央向四周刷出來,刷時要求平服準確,絲毫不能走位才合乎要求。如果稿紙一經走位,刻版時無法糾正。
而套色版貼稿紙比墨線版要困難的多,套色版是根據墨線版而來的,如果和墨線版有差錯,印刷時必不“上套”。所以刻版藝人中對於套色版上套與否,視為這行手藝中的第一個難關。
首先,是用拳刀以四種刀法(發刀、襯刀、挑刀、復刀)刻出線版。“發刀”是用刀線上條右邊向內發劃;“襯刀”是線上條左邊相距約一分的地方所襯的一刀;然後用“挑刀”在發刀、襯刀和墨線間挑去木面,於是一根線條就刻出來了;線條刻出來後,到敲底前又必須先線上條著根處再復一刀,稱為“復刀”,復刀要比前三刀吃力略深些,以便在敲底時既能順利地敲出空間,又能保證線條根底的牢固。
雖然使用的刀法不外乎這四種,但在刻的時候仍需視不同的情況而分別對待,且刻版的刀下功夫並不能完全用言語表達,其中的訣竅仍需刻版藝人在不斷的鑽研和苦練中得來。
線條、點、面全部刻出後,需用彎鑿、扁鑿、剔空、韭菜邊、針鑿、修根鑿、扦鑿等刀具進行敲底、修整。鏟底要求奏刀準確,鏟底平整。
有訣雲:“發刀準,挑刀狠,鏟底輕”。其具體操作如下,先用“彎鑿”剔去木版上的空間,再用“扁鑿”鑿平,接著根據空間大小的不同情況適用“大剔空”“二剔空”“韭菜邊”“針鑿”“修根鑿”等敲底,最後用“扦鑿”扦平版底。若有損壞,須及時採用補版工藝進行補版,補版工藝仍是相當精密的。
根據線版,畫師會進行分版。刻出線版後,應將分版稿選板、上樣、刻製成色版。
線版、色版全部完成後,要細心複查,有否失套、漏版、斷線等現象,發現問題要及時補版。補版時可以在需要改動處挖去一塊,然後嵌入同形大小木片一塊扦平,再依照原稿加以墨線刻畫。
經高手補版後,印刷時並無異樣。補版的要求:首先挖補的木版必須是同類質地,以求服平;第二,挖補後還應用小釘在四角適當地方釘牢;第三,在中央版面上挖補的塊面形狀較自由,而在邊處挖補的形狀必須呈梯形,否則容易脫落。
套印工序包括:看稿、上料、印線版、夾水、摸版、印套版、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