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t合作推出的草木染材料包,讓你完整體驗精煉布料、萃取染液、扎染圖案至染布的全部過程
草木染髮源於史前時期,是一項古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採集的過程中發現了諸多花果植物的根、莖、皮、葉可以透過一些方式來提取汁液,於是,植物染料開始出現。
經過反覆嘗試摸索,祖先們掌握了運用植物汁液來染色的方法,傳說軒轅黃帝時人們已經開始使用草木染色製衣。到了夏朝,據後世史料記載,當時的先民開始人工種植藍草並使用藍草進行染色。
周朝時,中國古代的草木染技術已趨於成熟,隨著草木染料數量和種類規模的擴大,甚至在周禮體制下設立了專職掌管紡織品染色的官員,名為“染人”,他們的職務範圍是“染草”。
而民間,詩經中大量“青青子衿”之類的詩句也體現了植物染料在當時的風靡。
直到秦漢,草木中提取的植物染料已逐漸取代了遠古時期作為主要染料使用的礦物染料,以植物染料染色紡織品的草木染技術成為了中國古代的主流染色技術。
《說文解字》中記載了在東漢時期總共有39種色彩的名稱。自漢至盛唐,不斷發展和完善的草木染技術造就了一匹匹色彩絢麗的絲綢織物,它們透過繁華的絲綢之路,遠銷中亞、西亞,甚至地中海沿岸和歐洲。
宋朝以後的海上絲綢之路更擴大了其銷售範圍,使中國古代的草木染產品走向世界,在這個過程中草木染技術也傳播到了日本等國。
在中國古代史上,一直到清代,《雪宦繡譜》將傳統繡線的顏色歸為青、黃、紅、黑、白、綠、赭、紫、蔥9類,又按深淺分成745色,足可見草木染的使用規模之大,技術之成熟。
草木染的方式多樣,有生葉染、媒染、煎煮染、發酵染、敲拓染、套染、扎染。
字面意思來看就是直接透過新鮮的植物來進行染色的方法,具體而言,生葉染是針對直接可以提取出色素的植物染料而言的,將植物的染色部分(根、莖、皮、葉、果等)直接在常溫下粉碎榨汁處理後提取出充滿色素的汁液進行染色的染色方法。這是最簡易的染色方式,但對染料有一定要求。
媒染是透過媒染劑這一載體,使色素依附於織物的染色方法。主要是針對無法直接提取色素和對纖維素沒有親和力的染料,可在提取色素過程中加入媒染劑,使染色素能順利依附於植物。
大部分植物色素無法長久保持,易分解,媒染劑能使色素存在時限延長,並且媒染劑是對植物染色色度,色相調整的重要工具,例如,醋可以增強紅色和紫色效果;鹽能使染色更加持久;明礬的用量可以調整顏色的色度。
部分染料的色素無法在常溫狀態下依附織物,因此需要透過煎煮的方式以達到植物染料染色所需溫度。通常方法為將需染色的織物與攪碎榨汁的染料汁液同時放入鍋中煎煮,使色素更好的依附。
發酵染的主要代表是靛藍染。將藍草浸泡出色,在加入媒染劑,急劇攪拌使溶解於水中的靛甙與氧氣充分接觸,氧化成為靛藍,氧化的這一過程也稱發酵。
發酵而成的靛藍能直接用於染色,並且使用發酵法染出的顏色,儲存時間長久,經久不退。茜草等染料也可使用這一方法。
顧名思義敲拓染是透過敲擊植物,使植物顏色、形狀直接染到織物上的方法。使用這一方法,只需要一把錘子或一塊石頭、幾片葉子和一塊織物。
不需要媒染劑的新增,和繁複的煎煮程式。敲拓法不僅限於染料,透過敲擊所有植物都可以印染於織物上。
用含有不同色素的染料進行疊加可以得到不同的色彩,用多種不同效能的染料分多次染色產生空間混合效果的方法成為套染。套染是使植物染色色彩多樣且多變的重要方法,如靛藍和槐花套染可得油綠色。
分為扎與染兩個步驟。先扎後染,透過紗、線、繩等對織物用力扎、縫、縛、綴、夾、打結後在進行染色,染色完成後將線繩拆除,在被扎住部分會留白。
這種染色方式意味著織物的染色不可複製,每次染色的綁紮部位都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每次扎染都會染出截然不同的藝術效果。
草木染在中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隋唐時傳入日本。
今天介紹的是日本國寶級的草木染大師吉岡幸雄,其世代家傳染色技藝,經過他的長期努力,許多失傳的傳統染色技藝得到恢復及發展。
近幾年來,國內在傳統草木染領域的實踐、研究等方面也是有所發展,也希望透過對日本草木染大師的介紹能夠對設計師起到一定的啟發作用。
“綠兮衣兮,綠衣黃裡。
心之憂矣,曷維其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