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中央輕工部批准建水紫陶汽鍋為優質產品,同年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特地挑選建水紫陶汽鍋贈送美國副總統蒙代爾的夫人。1983年,紫陶汽鍋在同行業評比中被評為優勝產品。
雲南汽鍋雞即建水汽鍋雞被記入《中國名菜譜》一書中。人民大會堂也把汽鍋雞列為國宴佳餚,款待外賓,受到稱讚。
傳統的建水陶窯稱為龍窯,一般呈豎臥狀依山由低向高逐臺而建,火門在下,切面為上圓下方馬蹄形。建水紫陶的燒結溫度一般在1000攝氏度以上,因陶坯中的呈色元素含量不同,高溫下窯氣的變化使得陶器在焙燒過程中會出現意外的顏色和花樣,形成可遇不可求的“窯變”。
因了泥料的無砂細膩,可經過精細的打磨而得到陶明如鏡的“無釉磨光”效果。高溫的焙燒,使得陶製堅硬如鐵,一件上好的紫陶要透過七八道工序,使用不同的磨具才能完成。
打火皮是第一道打磨工序,用粗砂石去磨,不宜用力過重,過重拉傷陶面則不可救藥。隨後用細砂石均勻地除去粗砂打磨留下的拉絲。
第三道工序用油石將坯面磨光,再用當地找來的鵝卵石做多次上光,直至用磨工各自珍藏的光石進行拋光細研。最後用油脂對陶器進行周身擦拭。經過如此細緻繁縟的過程,粗糙無神的陶器,才會顯出誘人的光彩。
“無釉磨光”是建水紫陶最能區別於其他陶品的特色,一件上好的作品需要經過七八道工序。使用先粗後細的打磨工具才能完成,以粗砂石磨去火皮,再用細砂石打磨留下的拉絲,最後用鵝卵石拋光。
細緻複雜的過程後,原本暗淡粗糙的陶體被磨出了鏡光,其細潤的質感和光澤的變化,會令你在反覆展玩之中愛不釋手。
潘金懷在製作白陶菸斗中,發現燒好的菸斗上有一小塊紅色,別具特色,從中受到啟示,遂採用當地紅、白、黃、紫、青五色粘土,試驗研製成紅色陶泥,做成泥坯,焙燒後成為紫陶菸斗,產生了第一代紫陶產品,並發展為書畫篆刻、磨光工藝。後曾製作花瓶、筆筒等產品,是建水紫陶生產的開創人。
建水紫陶產生於清代道光年間,是在明代粗陶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建水陶瓷發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說。
紫陶是用建水當地紅、黃、青、白、紫五種不同顏色的泥土,泡水濾漿後成紫紅色的陶泥,用以製成器皿胚胎燒製而成。
清道光年間,吸食鴉片的人越來越多。為了迎合吸食鴉片者的需求,建水的窯匠根據當地彝族群眾日常使用的一種粗陶菸嘴——“瓦得勒”,稍加改進燒製出一種吸食大煙用的陶菸斗。
這種菸斗先為粗陶品,後經過加工改進又變為細白陶品。光緒年間,陶工潘金懷將陶土泡水攪漿過濾成絳紅色陶泥,制胚燒成紫色或紅色菸斗,不上釉,用石料磨光,從而開創了建水特有的紫陶生產新工藝。
菸斗是伴隨帝國主義經濟侵略而產生的一種畸形手工業品,以“八家鬥”著稱。“八家鬥”指的就是製作菸斗時的取泥制胚、寫字繪畫、刊刻雕填、燒造磨光等八道工序,分別由八家陶戶來完成,製作精美,售價昂貴,遠稍香港等地。
宣統年間,碗窯村張桂生開辦的“玉堂記”陶器廠,規模很大,技工較多,專門燒製菸斗。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縣知事鄭光照推行禁菸,曾令潘金懷、張桂生改制花瓶、筆筒等器物。
但是直到民國時期,鴉片煙禁而不絕,菸斗生產依然不絕,葉子香等人即以監製菸斗而聞名於世。
除菸斗外,其他建水紫陶製品的生產製作也不斷豐富發展了這項古老的技藝。民國三年(1914年),建水選送陶壺一把至省城,準備參加巴拿馬賽會。
後因賽會取消,未能成行,這使得本來早就應該聞名於世的建水紫陶又沉寂了多年。但是在這期間,製陶的名匠仍不斷湧現,如張好、向逢春、谷潤等人。
他們所制的紫陶產品除菸斗外,還有花盆、花瓶、茶具、酒具、文房用具以及汽鍋等,品種和式樣比以前豐富了很多。
製陶藝人向逢春在原有粗陶汽鍋的基礎上,經過精心研製和改進,製造出的紫陶汽鍋以造型新穎、裝飾典雅、烹調出的肉食鮮美可口而聞名於世。
民國22年(1933年),選送汽鍋一隻至美國芝加哥百年進步博覽會展覽,受到廣泛關注和好評,建水紫陶終於聲名大振。
民國27年(1938年),私營永興瓷廠在建水縣東門外開辦。從雲南曲靖聘請了多名技工,每年燒製青花瓷碗達3萬多件。建水陶瓷業的規模比以前擴大了很多。
1950年,永興瓷廠資金枯竭,工人被遣散。1951年,經資方申請由人民政府接管,投入部分資金,手繪被遣散工人,改為地方國營建水瓷廠。1952年,生產日用瓷16萬件,產值26萬元。
1953年,扭虧為盈,建水陶瓷業完成了由私人作坊向國家經營的過渡。大河漲水小河滿,正因為整個建水陶瓷業不斷發展壯大,使得建水紫陶業也有了更為突顯的進步。
1954年,在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碗窯村製陶手工業戶37戶組織成立陶器生產合作社。當年,向逢春燒製了汽鍋、花瓶、茶具等80多件紫陶工藝品送北京全國民間工藝美術展會展出,以其刊刻雕填、無釉磨光的獨特工藝受到好評,一部分展品後來還選送至國外展出。
1956年,入社社員110戶236人,總產值達20多萬元。產品以粗陶製品為多,後成立了一個美術陶車間,專門制紫陶產品。從此,建水紫陶有了固定的生產地點、固定的技師和工人,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產方式。
建水紫陶在前進的道路中,也遇到了種種不利的因素,阻礙了正常發展。曾經一度,紫陶汽鍋被當做供“資產階級享受的黑貨“而被迫停止生產,直到多年後才得以正名,繼續燒造。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國宴中有一道名為”汽鍋雞“的菜正是用建水紫陶汽鍋來烹製的。周總理出國訪問時,也曾攜帶建水紫陶汽鍋作為禮物贈送外國朋友。因為上了國宴,因為被國家領導人”欽點“,建水紫陶汽鍋得以”正名“。
之後,便在國內外出現了一股”汽鍋熱“,人們皆競相追捧,爭相購買。為了滿足國內外客商訂購紫陶汽鍋的需要,當年於建水陶器社內興建了一座長93米、年產200萬件陶器的隧道窯,恢復了紫陶汽鍋的生產,陶器社也更名為建水縣工藝美術陶廠。至此,建水紫陶作為一種日常的生活用品,成為人名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百镀一下“大時代的夢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