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七十一章 建水陶器(1)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十一章 建水陶器(1) (1 / 2)

因泥土之靈,所以有紫陶。

泥土是有靈性的,因此女媧用它造出了人類。即便那只是個傳說,而且傳說已經很遠,但泥土的靈性,至今一直沒有改變,而且似乎永遠無窮無盡。

人類在大地上生存上百萬以後,在與泥土的無限親近中,終於漸漸讀懂並參透了泥土的部分靈性,並藉此造出了陶。陶的出現,已有萬年之久。

人類最早創造而又能延續至今的物品,陶最老,而且是唯一。然而,陶是那種極為悠久又極為普通的器具,普通到一旦成型,就幾乎不值得再花費製造者更多的心思。所以陶之一物,能擺脫器物的宿命者少見,能修煉得道、自成大器者更加少見。

建水陶陶泥取自境內五彩山,含鐵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強度大,表面富有金屬質感,叩擊有金石之聲。經無釉磨光,精工細磨拋光,質地細膩,光亮如鏡。

有“堅如鐵、明如水、潤如玉、聲如磬”之譽。建水陶講究精工細作,尤其注重灌飾,它以書畫鏤刻、彩泥鑲填為主要手段,集書畫、金石、鐫刻、鑲嵌、等裝飾藝術於一身。

建水陶集實用性與觀賞性於一身,有壺、杯、盆、碗、碟、缸、汽鍋、菸斗、文房四寶等產品。

建水紫陶陶泥取自境內五彩山,含鐵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強度大,表面富有金屬質感,叩擊有金石之聲。經無釉磨光,精工細磨拋光,質地細膩,光亮如鏡。

建水縣地處滇東高原南緣,地勢南高北低。南部五老峰為最高點,海拔2515米;五老峰南至紅河谷地的阿土村為最低點,海拔230米。

境內南北分佈有建水、曲江兩個盆地,海拔1300米。境內東西走向的山脈分南北兩支,將建水和曲江兩個壩子隔開。境內主要河流瀘江河、曲江河、塔衝河、南莊河等屬南盤江水系,壩頭河、瑪朗河、龍岔河等屬紅河水系。

截至2014年,建水地區耕地面積45.3萬畝。其中水田20.7萬畝;旱地24.6萬畝;有宜林荒山80多萬畝。建水地區的土壤分為黃棕壤、黃壤、紅壤、燥紅土、磚紅壤性紅壤、紫色土、沖積土、水稻土等8個土類,10個亞類,17個土屬,49個土種,適宜製作陶瓷。

在建水縣燕子洞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距今3500多年的陶丸、陶網墜,證明建水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原始製陶工藝。建水陶瓷萌芽於新石器時代晚期。

建水紫陶歷經漢唐宋,成長於元明清時期,民間有“宋代有青瓷,元代有青花,明代有粗陶,清末有紫陶”的說法。

建水陶,又名建水紫陶,因產於雲南建水呈赤紫色而得名。據現有史料和實物考證,建水紫陶產生於清代,始於道光年間,是在明代粗陶生產昌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在建水陶瓷發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說。

建水古城北郊有一個窯火燒出來的村落——碗窯村。碗窯村始於何時已無從考證,後人只知道這裡世代以陶瓷為業,村落由製陶而生。村子身後的紅土坡由東向西綿亙數里沉寂著一大片行跡清晰的古窯遺址和堆積如山的陶瓷殘片。

在1980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與建水工藝美術陶廠首次對建水古窯遺址和陶瓷殘片進行的叩訪中,他們驚喜地發現了大量的宋代青瓷、元代青花、明代粗陶和清代紫陶的殘片,從此,人們從這種極富靈性的陶瓷語言裡,破譯出了古人無意中傳遞出的歷史與文明。

在1953年北京舉辦的全國民間工藝品展覽會上,建水紫陶以其卓然不凡的陶瓷品相合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江蘇宜興陶、廣西欽州坭興陶、四川榮昌陶一併被國家輕工部命名為“中國四大名陶”。

建水紫陶的泥料取自建水境內。傳統制泥方法是:將不同的製陶粘土分別搗成粉末,篩棄粗砂後,按製陶的要求把不同的粉末原土進行配比,再放入缸內加水製成漿狀攪拌淘洗,待含砂漿泥沉落缸底,便用勺取上面的漂漿倒入另一隻缸內作再次淘洗。

如此反覆五、六次之後,讓其在封閉狀態下自然凝幹成泥,這時的泥料已經膩如膏脂,無絲毫砂粒。由於泥料的細膩,在溼潤狀態下的可塑性相對較弱。

因此,建水紫陶一般不採取灌漿注模的方式製成器型,也不宜於製作大型器件,也因為此特性,也成就了建水紫陶可以在器物表面做細微雕刻填泥和無釉磨光的特殊工藝。這便是建水紫陶與其他含砂陶器最本質的區別。

建水紫陶的坯土是以氧化鐵為主要呈色元素的紅色粘土,填色的泥料則是含矽的白色粘土,一些灰綠的、淺絳的、橙黃的天然彩泥被奇妙的敷上了紫色的陶坯,這種人為的創新和發揮,極大地彰顯了建水紫陶的藝術表現力。

“殘貼”便是將在陶坯上施泥為彩的藝術演繹得出神入化。殘貼的做法是:將坯上的字畫分別以陰、陽兩種刻法交叉刻出,在刻模上以彩泥交替填充,多不過五六塊,少則兩三貼,讓觀者心隨神移,浮想聯翩。

建水紫陶生產之初,主要生產菸斗、茶具、花瓶、筆筒、印盒、燭臺等物件,造型大多古樸典雅,別具一格。

至清朝光緒年間開始生產一種用於燉雞的造型獨特的“楊林鍋”,即新中國成立後曾大量生產的汽鍋紫陶汽鍋,又稱為“楊捏”,為拳頭產品,特別是30年代建水藝人向逢春製作的陶汽鍋獨具匠心,外表飾有花鳥、蟲、魚、草、木、山、水圖畫、詩詞題,精美絕倫,具有“陶具一秀”之譽。

時至今日,建水製陶仍固執地沿用著數千年前發明的製陶工具,在簡陋的陶車上手工拉坯完成陶器的造型。拉坯是整個製陶過程大師級地位的環節,因為同一種器型的典雅與媚俗、雄渾與小氣,都是源於拉坯時的微厘之差。

文人的字畫移位於紫陶之上,是將古老的建水陶藝點化為一種經典。以陶為紙,既要保留筆墨的法備氣至,又要兼顧陶坯在不同弧面和溼潤狀態的柔糯特性,捉毫濡墨須由厚實的懸肘運筆功底。

紫陶上的字畫不以斑斕的視角衝擊取勝,而以一種純潔安詳的淡雅與觀者交流,傳匯出的是一種優美單純的寧靜。

建水紫陶的魅力,還在於其雕刻填泥工藝所構成的陶製泐(le勒)痕與纖毫圓勁之間的對比融合。對陶坯落墨後,刻工藝人立刻將溼潤狀態下陶坯上的墨跡雕刻成模,刻痕切口光滑而稜角分明,並無刻石般線條自然崩裂的糙刺邊沿。

然而,妙處在於,刻模經填泥、修坯、風乾、焙燒、分次打磨拋光以後,線條居然呈現出好似經千年鏽蝕風化而斑駁陸離的肌理變化,於是便有了金石之氣的天生古拙。刻工藝人多為女工,且大多不諳字畫之理,但她們對泥性和刀技十分熟悉。

汽鍋是紫陶產品中的一個重要專案。馳名中外的“雲南汽鍋雞”就是用紫陶汽鍋烹製出來的美味佳餚,用汽鍋烹燉肉類菜餚,不僅肉絲細膩,味道鮮美,而且汽鍋具有耐酸、耐鹼、保溫持久等特點,同時也是造型美觀的美術工藝品,使人看了賞心悅目。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