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寓意苗族男子像龍一樣威猛雄壯,“鳳”寓意苗家女子像鳳凰一樣美麗的人,“龜”寓意苗族人民像龜一樣健康長壽。苗族蠟染採用土布,不講究華美雕飾,給人一種自然純淨的藝術之美,色彩以冷色調為主。
鳳凰蠟染,通常是根據生活需要來設計,如壁掛、屏風、被面、桌罩、門簾、枕頭、衣物等,成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民族韻味。
鳳凰縣禾庫一帶苗族男女老少喜歡使用藍白蠟染,原料主要是蜂蠟或楓腔、白布、藍靛等。繪製時,用銅蠟刀蘸液,在白布上點繪圖案,後在藍靛缸浸染,經沸水煮去蠟質,即呈現出藍白分明、花紋如繪的圖案。
貴州蠟染圖案的題材主要來自對自然環境中物象的模仿以及對民族文化的深刻記錄和表達。從貴州蠟染紋飾題材的歸類上看,主要分為自然紋樣和幾何紋樣兩大類,自然紋樣中又可分為植物紋樣和動物紋樣。
自然紋樣中的植物紋有菊花、蓮花、桃花、蘭花、牡丹、石榴、葫蘆、向日葵、雞冠花、浮萍、水草、蕨菜花、辣椒花以及山裡無名花卉等紋樣,動物紋有牛、龍、鳥、虎、獅、象、鹿、狗、兔、雞、鼠、鳳、雉、山雀、貓頭鷹、蝙蝠、蝴蝶、蜜蜂、青蛙、螺螄、龜、蝦等紋樣。
這些題材都來自貴州少數民族十分熟悉的大自然,但在造型上又不受自然形象細節的約束,而是做了大膽的變化和誇張的藝術處理。這種變化和誇張既準確地傳達了物象的特徵,又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概括能力。
貴州的少數民族由於長期生活在青山綠水之間,大自然的美景給她們帶來了藝術創造的靈感。山澗中的小草和野花,叢林裡的樹木和果實,都是她們表現的物件,因此她們能創造出題材多樣、風格迥異的各種植物花卉紋樣。
在一些地區的蠟染中,植物紋是與動物紋共同使用的,而有的地區是以植物紋為主的。比如繞家蠟染民族工藝品多是小巧花葉變形圖案就,而革家蠟染民族工藝品也多有蕨菜紋、菊花紋的組合。
六枝、納雍等地的苗族蠟染圖案,幾乎全是由花草藤蔓組成的流暢優美畫面。貴州蠟染中的各種植物花卉的大量使用,除了因為這些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見之外,還含有美好的祝願與希望。
丹寨和三都蠟染中,魚、鳥周圍總有很多代表愛情的蓮花、隱喻多子的石榴、寓意長壽的桃子等;而果木則表現充沛的活力,葫蘆蘊含新的生命,豆米紋象徵五穀,花卉紋象徵青春等。
榕江的祭祖幡旗上,常常有一棵大樹高居旗首,這是祖先崇拜的象徵。許多苗族村寨都有幾棵大楓樹,被苗族人視為神樹,成為“媽媽樹”或“保寨樹”,是整個村寨的保護神。
《山海經·大荒南經》載:“蚩尤所棄其桎梏,視為楓木”,因此,苗族認為楓樹是蚩尤的化身,是祖先精神的所在。楓樹汁是紅色的,苗族人認為楓樹是蚩尤的化身,是祖先精神的所在。
楓樹汁是紅色的,苗族人認為那是蚩尤的血。苗族古歌用了很大的篇幅敘述了楓木的來歷和功用:它“生長在天家”,“枝椏漫天涯”,能“結出千樣種,開出百樣花”,它還化生萬物,鋸木變魚子,木屑變蜜蜂,樹芽變飛蛾,樹葉變燕子,樹心生人類母親蝴蝶媽媽。
有些苗族地區在蓋房子時,習慣用楓木作中柱,因為那裡的人們認為楓木生人,用作中柱可保子孫興旺。貴州蠟染的動物紋主要出現在苗族和革家蠟染民族工藝品中,尤其是黔東南和黔南的苗族,她們依照自然界的動物原型創造了神話般的動物造型。
但這些經典圖形不是像漢族的龍鳳圖案那樣有固定的形象,而是依照苗族女子的想象力而千變萬化的。
鳥是苗族蠟染工藝品中最常見的題材,尤其在貴州南部榕江、三都、丹寨等地區,幾乎每一張蠟染民族工藝品都離不開鳥,造型千姿百態。
在丹寨蠟染民族工藝品中,鳥身常與蝴蝶花草相結合,生動活潑;榕江蠟染民族工藝品中,鳥頭與龍身結合而成鳥龍紋,神秘奇特。鳥文的盛行與苗族生活中的山林多鳥的自然條件有關。
雖然漢族也喜歡鳥,但是多為欣賞其形態之美或取其吉祥含義,並未賦予其以偶像的地位。上古商民族圖騰崇拜的“玄鳥”,在漢文化中經過不斷發展演化而成了鳳凰,逐漸失去了對玄鳥的崇拜,但在苗文化裡,還仍然儲存著對類似玄鳥的圖騰崇拜觀念和行為。
苗族“親死不哭,笑舞浩歌謂之鬧屍,明年聞杜鵑聲,則閉戶號泣曰:‘鳥擾歲至,親死不復矣’”,說的就是苗家以笑舞浩歌祝頌亡靈化鳥的情景;如果第二年聽到杜鵑的啼叫,則徵兆亡靈還沒有化為鳥形,故要閉戶號泣。
龍紋在苗族蠟染民族工藝品中是最為常見的紋樣,其表現形式有具象和抽象之分。安順蠟染的龍紋是曲線組成的抽象造型,而榕江的龍多為鳥首蛇身的具象紋樣。
在榕興華鄉高排村的鼓藏節上,家家戶戶都要用長竹竿挑著蠟染長幡肅立,幡旗上有鳥龍、魚龍、蜈蚣龍等紋樣,表達了他們希望祖先已經變成龍,保佑子孫平安幸福的願望。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遠古的圖騰,經過歷朝歷代的逐漸演化,龍已經形成一種莊重威嚴的標準形象固定下來,並已經成為皇權的標誌。
而生活在平權社會的貴州少數民族婦女,仍按照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審美觀念去描繪想象中的龍。她們認為龍是蛇、黃鱔、魚、水牛,能使大地風調雨順,常葆生機。
貴州蠟染工藝品上的龍紋多種多樣、簡樸自然,沒有一個特定的形態,與漢族權勢社會的龍大相徑庭,表現出濃郁的平民意識。
魚紋在貴州各地的蠟染中都能見到,形態各不相同。革家的魚紋造型飽滿、工整精細;丹寨的魚紋多與鳥紋、花卉紋互變共生,活潑生動;織金蠟染民族工藝品的魚紋則已演化成抽象繁雜的曲線造型。
榕江蠟染中,魚更是被賦予了神秘色彩,變成魚龍。魚是繁殖能力最強的一種生物,歷來被視為多子的象徵,也是中原民族遠古時期所崇拜的生殖繁衍的神物。
魚於苗族的生活密切相關。苗族先民曾生活在洞庭水鄉,至今還保持著稻田養魚的生活習慣,傳統習俗中還存在著魚祭。百镀一下“大時代的夢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