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六十九章 汝瓷(3)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十九章 汝瓷(3) (2 / 3)

器表呈蟬翼紋細小開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點,被世人稱為“似玉、非玉、而勝玉”。

雨過天青雲**,者般顏色做將來,二零一二年,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以二點三億成交。

汝瓷胎質細膩,胎土中含有微量銅,迎光照看,微見紅色,胎色灰中略帶著黃色,俗稱“香灰胎”,多見汝州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汝州文廟、清涼寺等窯址;汝州張公巷汝窯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窯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窯的主要特徵。

汝瓷為宮廷壟斷,制器不計成本,以瑪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藍色較多,也有豆綠、青綠、月白、桔皮紋等釉色,釉面滋潤柔和,純淨如玉,有明顯酥油感覺,釉稍透亮,多呈乳濁或結晶狀。

用放大鏡觀察,可見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氣泡,釉面撫之如絹,溫潤古樸,光亮瑩潤,釉如堆脂,素靜典雅、色澤滋潤純正、紋片晶瑩多變為主要特徵。

視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紅暈,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陽晚霞,有的似雨過天晴,有的如長虹懸空,世稱“天青為貴,粉青為尚,天藍彌足珍貴。”

汝州張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潤,手感如玉。有青如天、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徵。

宋代宮廷用汝窯器物一般均採用滿釉支燒,為了避免窯爐內雜質的汙染,需用匣缽裝好,並將器物用墊圈和支釘墊起,防止與匣缽粘連。高濂的《遵生八箋》說汝窯“底有芝麻細小掙針”。

在器物底部可見細如芝麻狀的支釘痕三、五、七個,六個支釘的很少,痕跡很淺,大小如粟米。張公巷的器物呈圓形支釘。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一帶汝窯器多無支釘痕,個別碗、套盒、凹足缽、洗、器蓋等用墊餅支燒工藝。

汝窯器有瓶、尊、盞託、碗、盤、洗、奩、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數還有堆花、印花等裝飾,底部更有青花年號款,多是用刀筆刻畫,和印花、模印等工藝。

如:天青花草紋鵝頸瓶、粉青履蓮盞託、天青蓮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龍紋缽、蓮花紋缽、輻射紋荷葉器座、輻射紋斂口花缽(藏河南),暗花雙魚瓷盤(藏英國)。

另外,在傳世品的個別器物上還出現有文字。如:“奉華”二字多見於尊、瓶、碟之上。“蔡丙”、“寧”則是見於小碟與洗上。文字雖不是裝飾,但仍提高了對器物的鑑賞意趣,其中“奉華”應是宋奉華宮的專用物。

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寬板沿諸種。盤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數種。還有三足洗、弦紋尊(奩)、套盒、尊、方壺、圓壺等,還有為數不多的蓮花器座、荷葉器座、鏤孔器、鳥、龍等瓷塑工藝品。也用花、鳥、蟲、魚裝飾來滿足皇親貴族們的閒情逸趣。

汝瓷作為中國傳統手工藝的一門重要遺產,凝聚了千百年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傳承了綿延不絕的工匠精神。

在河南省汝州市,汝瓷燒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朱文立將上過釉的坯胎放在架子上,進行二次燒製(4月24日攝。

汝瓷作為中國傳統手工藝的一門重要遺產,凝聚了千百年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傳承了綿延不絕的工匠精神,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即將再次煥發生機與活力。

談及汝瓷,河南汝州市玉松汝瓷掌門人李曉涓有著聊不盡的話題,從汝瓷的傳承、工藝的創新一直說到目前的市場、變革與政策背景。

“《中國製造2025》再次提及‘工匠精神’,重構製造業的價值取向,迴歸‘技近乎道’的藝術境界,這些都為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奠定了思想基礎”。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進一步提升,原本那種以“洋文化”為美的觀念正在發生著肉眼可見的變化,國人的文化自信漸漸萌發,傳統文化開始走進校園、走進我們的生活,大學中的“國學”專業也成為一門顯學。不論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國人正在重新詮釋傳統的定義

汝瓷不僅是一件實用的物品,其中還蘊含著精神文化的結晶,是實用性與觀賞性合一的一種手工藝品。

在如今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精美物品的追求,以及自我情操的陶冶等,紛紛成為人們追逐的目標,因此,歐美的手工奢侈品、日本的手作藝術品、汝瓷等中國傳統手工藝品等市場前景都十分廣闊。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