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六十二章 手工打鐵(2)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十二章 手工打鐵(2) (2 / 3)

刀具冰冷,可人心溫暖。

周光興珍惜自己的手藝,他記得,柏河鎮一位80多歲的老人,拉著兒子媳婦的手,指著周家刀說,“他們家刀好,我哪怕不在了,你們也要認準就買他們家的刀。”

鎮上不少孩子,都是吃著用周家刀切的菜長大,那些蹦蹦跳跳從鋪子前經過的身影,最終成長然後離開,去了更廣闊的世界。

還有隔壁鎮上的盲人,30多年前,周家人惻隱之心送他一把削竹片的刀,卻讓他自食其力並感恩至今。“打刀就是我的一口氣,我會打到打不動了為止。”

如今,周光興偶爾會去曾經的鐵器廠逛逛,他只是想抓住哪怕一線希望,去延長打鐵這門手藝的壽命。

《舌尖3》讓“章丘鐵鍋”在網際網路生髮的漩渦中,被推到輿論的焦點。鍛造章丘鐵鍋的鐵匠,這個曾經熟悉而又輝煌的職業也再次曝光在大眾眼前。

章丘,一個在上世紀因為有半數人口打鐵而在全國聞名遐邇的地方,造就了“章丘鐵匠”這個龐大而古老的群體。隨著機械製造業的迅速發展,打鐵聲已漸漸在人們的生活中遠去。如今,乘著“章丘鐵鍋”的春風,以牛祺聖、劉廷禮、趙連祥等為代表的老鐵匠傳奇,慢慢浮現在我們眼前……

14歲開始學打鐵,老牛手裡的錘子已經用了快60年,如今依然沒放下。

章丘半世紀前半數打鐵為生

“我父親是打鐵的,我爺爺是打鐵的,我老爺爺是打鐵的,我老老爺爺還是打鐵的……”3月2日,在章丘區相公莊鎮河莊村一處農家院落,72歲的牛祺聖說,“到我是第五輩,都是打鐵的。”他的聲音比一般老人洪亮,臉上也泛著紅光。他細數著自己打鐵的歷史,那也是很多像他一樣的鐵匠的一生。

正值元宵節,拜訪老牛家的人絡繹不絕。因《舌尖上的中國3》而紅遍全國的“章丘鐵鍋”上了熱搜,作為“章丘鐵匠習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老牛自然成了眾星捧月的物件。

老牛家的門可不好登,門臺高兩米有餘,來訪者要爬上去,才能叩到老牛家那扇窄窄的門。“臺高招遠客,門小貴人來”,門上,過年剛貼的對聯鮮紅。

老牛是個愛琢磨、愛創新的人,這副門聯可見一二。提到對聯,上個世紀,章丘幾乎家家貼的都是“風吹一爐火,鐵打四方財”,足以見打鐵的盛行。

“來了打鐵的了,打鋤,打钁,打菜刀,鋼菜刀,鐵耙三齒二齒鉤……”14歲開始,老牛就跟著父親學打鐵,洪亮的吆喝聲便是從那時開始練就的,“那時候小啊,火花濺到胳膊上、手上,把肉燙出了坑,佈滿了印子。”

鐵匠一生乾的淨是重活計,尤其到了夏天,整天圍在火爐前,還得使大力氣,“沒辦法,沒有手藝靠什麼吃飯。”

和老牛一樣,70歲的劉廷禮20歲出頭便跟父輩學打鐵。但因人手不夠,劉廷禮從不走街串巷打鐵,而是在家打好再拿出去賣。靠著打鐵的營生,劉廷禮養活了兩兒一女,“兩個大學生,一個高中生,在那個年代,幸虧有這個手藝。”

老牛和劉廷禮只是章丘走上“打鐵”路少年中的兩個。打鐵,一不需高深學問,二不用高超技術,三是紅爐佔用人手極少。因此,在上世紀50年代的章丘境內,73萬人口中,約有38萬人以打鐵養家餬口。那時,男孩子一般長到十三四歲,便被送去學徒打鐵。

打鐵一般分兩種,一種叫“打座爐”,一種叫“打行爐”,“打行爐”也叫打跑鐵的。打跑鐵的鐵匠進村後,先選村裡一處比較寬敞顯眼的位置。卸下打鐵的傢什,放好木墩,裝上砧子,一個人打水和泥,另一個人盤爐生火。

收拾停當,鐵匠鋪就開張了。掌鉗子的師傅操起小錘,在鐵砧子上敲打幾聲,就有人拿著要拾掇的鋤鐮鍁钁循聲而來。師傅掌鉗子,這是技術活,將需要鍛打的鐵件放到紅爐裡或是從裡面取出,擱在鐵砧子上指揮徒弟鍛打。

“師傅的小錘子就是指揮棒,點在什麼位置,徒弟就要用大錘打哪裡。”29歲時,手藝過硬的老牛就成了帶人打鐵的師傅。這門手藝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真的成了老牛吃飽飯的生計。

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農村,處處是火熱的勞動場景,而農具還沒進行規模化生產。開春後、麥收前,秋收前、入冬後,嗅到商機的鐵匠手推獨輪車,載著打鐵的傢伙,走街串巷,為鄉親們鍛打鋤鐮鍁钁。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