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五十九章 景泰藍(5)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十九章 景泰藍(5) (1 / 2)

中國獨特的傳統工藝美術品之一。用銅胎嵌絲後填以琺琅彩釉,經燒製、磨光、鍍金或銀而成。有各種器皿造型。

但有一點是學術界公認:明代宣德年間是中國景泰藍製作工藝優點,並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達到輝煌階段,“景泰藍”一詞也從此誕生。釉色均肥,絲工粗獷,飾紋豐富。

清代初期的景泰藍工藝已聞名天下,大量出口國外,成為海外貴族家庭中的擺飾品。景泰藍造型比明代更勻實而變化多端,銅絲細薄均勻,掐絲技藝更是絲流暢婉,紋飾靈活精巧。

器物的應用範圍要比以往更為擴大,除了明代常製作的宮廷寺廟祭器,還出現鼻菸壺、屏風、香爐、圍屏、桌椅、茶几、筷子、碗具等等。

根據製作方法大致可分掐絲琺琅、內填琺琅(即嵌胎琺琅)、畫琺琅等。掐絲琺琅和鑲嵌琺琅很久就在國內出現,歷史記載可追溯到宋元時期,但真正能在國內製作應是元代成吉思汗進攻大食,將該地工匠俘虜押回製作,並將該技藝傳入中原。至明代,永宣宮廷中開始廣泛製作應用掐絲琺琅,之後的景泰時期最有名氣,即人們俗說的“景泰藍”。

金屬胎琺琅器則依據在製作過程中具體加工工藝的不同,可分為掐絲琺琅器、鏨胎琺琅器、畫琺琅器和透明琺琅器等幾個品種。

琺琅器主要有兩種,一是源自波斯的銅胎掐絲琺琅,約在蒙元時期傳至中國,明代開始大量燒製,並於景泰年間達到了一個高峰,後世稱其為“景泰藍”。此後,景泰藍就成了銅胎掐絲琺琅器的代稱。另一種是來自歐洲的畫琺琅工藝,它在清康熙年間始傳入中國。

掐絲琺琅器在明景泰和成化兩朝最為常見,其後工藝水平均明顯下降。清代的景泰藍工藝胎薄,掐絲細,彩釉也比明代要鮮豔.花紋圖案繁複多樣。乾隆時期製品雖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時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治、正德以後的出品物也絕不遜色。

畫琺琅技術自傳入中國後,在康、雍、乾三朝得以發展,三朝作品在造型、釉色、紋飾、落款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康熙時期的畫琺琅器釉色亮麗潔淨,紋飾以寫生花卉及圖案式花卉為主。

雍正年間的畫琺琅器器型製作工整,黑釉光澤亮麗,超過康、乾二朝。

乾隆年間的畫琺琅器裝飾趨向”稠密”、“細緻”的堆砌式,更多了中西合璧的裝飾方式,工藝上出現了畫琺琅與內填琺琅、掐絲琺琅等相結合的現象。

怎樣鑑別呢?以下幾點供您參考:

一看特徵:明代琺琅器由內廷御用監燒造,有掐絲琺琅和鏨胎琺琅兩種,有紀年款識的掐絲琺琅器,僅見宣德、景泰、嘉靖、萬曆年號。清康熙時期的掐絲琺琅分為粗絲淡釉和勻絲濃釉,掐絲比明代細密均勻,釉色雖不及明代,但胎骨厚重堅實,器形以杯、碗、盒、盤、爐等小型器為主。

二看銅胎:琺琅器的銅胎主要有兩種,其中最主要的一種銅胎是鍛打銅胎,另一種是鏨胎。真正的琺琅器講究胎薄平光,當前市面上的高仿琺琅器如果是鍛打銅胎,可以達到胎薄體輕,須小心對待,如果遇到的是鑄胎器,胎體厚重,拿在手中便知真偽,容易判斷。

明代早期胎骨略厚,中晚期日趨減薄。清代從康熙時起,胎骨厚重堅實,到清末減薄。明代器物掐絲常有斷裂現象,而清代由於銅質精純並提高了燒製和打磨技術,這種現象基本消失。明代器物鍍金較薄,常有磨脫現象,清代尤其是乾隆時期,鍍金厚重,鍍金技術遠勝於明代,至今器物的鍍金仍光彩照人。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