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五十九章 景泰藍(4)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十九章 景泰藍(4) (1 / 2)

景泰,就是熱播劇《女醫明妃傳》朱祁鈺的年號。景泰藍,跟朱祁鈺肯定脫不了關係。這位皇帝非常喜歡這種工藝品,參與設計圖案,選擇顏色,甚至連製作的作坊都搬進了皇宮,因此這種工藝在景泰年間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製作的顏色多以藍色為主,所以人們叫做“景泰藍”。

景泰藍誕生於皇宮,是皇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皇宮大殿的主要陳設,亦是鎮殿之寶。紫禁城金鑾寶殿,或者是國子監辟雍宮、頤和園排雲殿等等,在這些帝王尊屬的殿堂,景泰藍的寶石般的光芒總是令人讚歎。

景泰藍是中國著名的特種工藝品之一。它是用紫銅做胎,在銅胎上用銅絲粘上各種圖案,然後在銅絲粘成的各種形式的小格子內填上色彩,經過煉焊、打磨等工序,最後入窯燒製而成的色彩明麗的手工藝品。

景泰藍釉料隨時代變化。明代景泰藍的主要原料是琺琅料,其顏色有藍、紅、黃、綠、黑、白諸種,使用時再用一種進口的油劑調成糊狀填塗。燒成後的器物釉麵肥厚、色澤晶瑩透亮。

清代景泰藍多數不用琺琅,而用彩釉料,其釉面缺少光亮。乾隆時景泰藍的顏色又以黃、白二色最為常見。白為車渠石白,黃是一種幹黃,而後期的黃髮綠或發紅。觀賞景泰藍可以獲得獨特的精神享受景泰藍是藝術品,有金屬光亮,不同於瓷器、漆器。和瓷器比,瓷器有陶胎、瓷釉,最好的就是青花瓷,色彩豔麗細膩、光潔。

景泰藍把銅的延展性和釉的特點緊密結合,有的造型莊重大方,有的纖細、複雜高階。俗話說:遠看造型近看花。花紋也有不同風格,花卉、圖案都能用絲工嚴謹細膩地表達各種藝術造型。上釉也能按照造型花紋要求,隨位賦彩。

景泰藍藝術中包含了造型藝術、裝飾藝術、環境藝術、空間藝術在其中,所以欣賞方法又與其它不同。而且金屬有金碧輝煌的特點,感到特別珍貴。

如果說瓷器像茉莉花一樣清新高雅,那麼景泰藍一定是美豔的牡丹花高貴大氣,雖然他們各有千秋,但不同於瓷器的是景泰藍的製作工序更為複雜,造型也更多變。

景泰藍以紫銅為胎,用彩釉做裝飾,造型華麗,色彩鮮豔,被譽為“一件景泰藍,十件官窯器”。

如果說青花瓷像茉莉一樣清香,那麼景泰藍就像牡丹一樣美豔高貴。如此光彩奪目之物,它到底有什麼著迷之處呢?

民間傳說,元朝初年,皇宮失火,金鑾殿與眾奇珍異寶燒成了一片灰燼,但廢墟中多出了一件色彩斑斕晶瑩閃耀的寶瓶。皇帝認為天賜寶物,廣招天下名匠製作此物,卻無人可解。

最後,京城第一名匠“巧手李”稱女媧娘娘身披霞衣、腳踏祥雲給其託夢雲:“寶瓶如花放光彩,全憑巧手把花栽,不得白芨花不開,不經八卦蝶難來,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巧手李”參透此夢,悟出景泰藍製作工藝。

“不得白芨花不開,不經八卦蝶難來,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說的正是景泰藍製作關鍵的步驟:掐絲、點藍、燒藍、磨、鍍金。

景泰藍手法考究,又需要極大的耐心,清末時有詩讚道,“就中絕技高天下,壓倒五洲景泰藍。”就是說的景泰藍工藝繁複。

慢工出細活,景泰藍的國寶之尊得益於匠心獨運。

新中國成立初期,有一天,林徽因偶然從琉璃廠的一箇舊古玩攤上買回一隻景泰藍花瓶。

老攤主對林徽因說:“這是正宗的景泰藍,別處你見不到了。北京的景泰藍熱鬧了幾百年,到這會兒算絕根兒了。”

林徽因聽了這話,不禁為這門傳統工藝的命運擔憂起來。

於是,林徽因與梁思成在清華大學營建系成立了一個工藝美術教研組,搶救瀕於滅絕的景泰藍工藝,並且還設計繪製了一批新的圖案。

雖然清華大學營建系工藝美術教研組只存在了很短的時間,但對於景泰藍工藝的恢復、傳承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時蘇聯著名芭蕾舞演員烏蘭諾娃得到了一件飛天圖案的景泰藍瓶,讚歎道:“這是代表新中國的新禮物,真是太美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景泰藍藝人的文化水平和藝術修養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專業技術人員的不斷充實,有效地提高了從業隊伍的綜合素質。

景泰藍行業認真繼承和吸引了傳統景泰藍造型穩重豐富、圖案飽滿、色彩鮮明、絲工精細的長處,恢復了爐、鼎、壺、立體獸、蠟臺,以及過去認為最美而又最難做的六瓣瓶、梅瓶、海棠瓶等傳統產品的生產。

這一新的嘗試獲得了很好的效果,既保持了原物的古雅之風,又豐富了景泰藍的品種。

195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週年,設計人員與藝人為人民大會堂創作了新穎的《金魚荷花大魚缸》,造型渾厚質樸,紋樣生動活潑,富有情趣。

在20世紀70年代設計製作了歷史上少有的大型《獅子爐》、《亭子爐》、《獅子滾繡球大盤》、《孔雀壺》等產品。

根據“適用、經濟、美觀”的原則,景泰藍工藝不斷朝著裝飾和實用相結合的方向發展,創作了各式煙具、文具、燈具、茶具、筷架、名片匣、首飾盒、調味具、電子座鐘、壁掛、桌凳、屏風、獎盃等產品,造型新穎美觀,有濃厚的民族風格。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