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看包漿:區別老琺琅器與高仿器皮殼的新老,要先看老光是否自然,再看包漿是否一體,最後看手感有無生澀之感。
新做琺琅器的釉面多用細砂紙或研磨砂、研磨膏揩磨,先研去賊光,再用酸與高錳酸鉀、松香水或其他混合溶液強化咬蝕處理。所咬蝕舊色比較容易辨別,仔細看上去:一是色不正,二是不均勻,三是手摸生澀。
四看款識:琺琅器的款不是隨意題寫的,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規定。不同年代有著不同年號的款識,藏家可以根據字形、字型等方面加以鑑別。現存明清二代掐絲琺琅器的款識形式歸納起來,大致有鑄鏨、掐絲和刻款三種。
明宣德時期琺琅器的款識形式有鑄鏨款、雙勾款、和琺琅釉燒成三種。款識書體有楷書和篆書兩種,其中以楷書佔絕大多數。字數有“宣德年制”、“宣德年造”四字款和“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款識排列形式有直單行、直雙行、直三行和橫排。這一時期的款識位置有的在器底,也有的鐫刻於器物的口沿、蓋沿或內邊緣處。款識書體莊重雋秀,與同時期的金屬器和瓷器款識相似。
清代掐絲琺琅器的款識多種多樣,制款方法有鑄鏨,有刻,還有鏤空款等。款識書體包括楷、篆、仿宋等(仿宋體始見於乾隆時期),其中以楷書居多。
設計胎圖、絲工圖紙、藍圖(點藍的色稿):首先有設計師設計胎圖、絲工圖紙、藍圖(點藍的色稿),轉成複製紙稿以備下一道工序應用。
先將紫銅片按照圖紙要求剪出各種不同形狀,並用鐵錘敲打成各種形狀的銅胎,然後將其各部位銜接上好焊藥,經高溫焊接後便成為器皿銅胎造型。
用鑷子將壓扁了的細紫銅絲掐、掰成各種精美的圖案花紋,再蘸上白芨粘附在銅胎上,然後篩上銀焊藥粉,經900度的高溫焙燒,將銅絲花紋牢牢地焊接在銅胎上。
經過掐絲工序後的胎體,再經燒焊、酸洗、平活、正絲等工序後,方可進入點藍工序。點藍是藝師把事先備好的琺琅釉料,依照圖案所標示的顏色,用由銅絲錘製成的小鏟形工具,一剷剷地將琺琅釉料填充入焊好的銅絲紋飾框架中。
是將整個胎體填滿色釉後,再拿到爐溫大約800℃的高爐中用一些礦物石頭粉作燃料烘燒,色釉由砂粒狀固體熔化為液體,待冷卻後成為固著在胎體上的絢麗的色釉,此時色釉低於銅絲高度,所以得再填一次色釉,再經燒結,一般要連續四五次,直至將紋樣內填到與掐絲紋相平。
是用粗砂石、黃石、木炭分三次將凹凸不平的藍釉磨平,凡不平之處都需經補釉燒熔後反覆打磨,最後用木炭、刮刀將沒有藍釉的銅線、底線、口線刮平磨亮。
將磨平、磨亮的景泰藍經酸洗、去汙、沙亮後,放入鍍金液糟中,然後通上電流,幾分鐘後黃金液便牢牢附首在景泰藍金屬部位上了。再經水洗衝淨乾燥處理後,一件斑斕奪目的景泰藍便脫穎而出了。鍍好金的景泰藍再配上一座雕刻得玲瓏剔透的硬木底託,更顯出景泰藍雍容華貴、端莊秀美的姿色。
隨著景泰藍的不斷發展和市場的需要,一些異形產品、實用產品、旅遊紀念品以及高、大、精、尖、高品位的景泰藍大量生產,新品種、新花色、新工藝不斷湧現,玉雕、木雕、漆藝以及花絲鑲嵌等工藝結合,由於多種工藝巧妙結合,各種材料互相襯托,再加上通體又鑲嵌了大量的寶石,更使作品新穎奇特、玲瓏剔透,通體散發出珠光寶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