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工藝的藝術特點可用形、紋、色、光四字來概括。一件精美的景泰藍器皿,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這取決於制胎;還要有優美的裝飾花紋,這決定於掐絲;華麗的色彩決定於藍料的配製;輝煌的光澤完成於打磨和鍍金。
所以,它是集美術、工藝、雕刻、鑲嵌、玻璃熔鍊、冶金等專業技術為一體,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深刻文化內涵,是最具北京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之一。
景泰藍見於實物,以明宣德年間(年)為最多。這個時期,工藝的風格特點已經形成,接近成熟時期。品種有瓶、盤、碗、爐、圓盒、香薰等。
後來出現了鼎之類的欣賞品。製作胎型的物質材料有金、銅兩種。紋樣多為蕉葉、饕餮,獅戲球、西番蓮和大明蓮。
釉色多為天藍(淡藍)、寶石藍(青金石色)、淺綠(草綠)、深綠(菜玉綠)、紅色(雞血石色)、白色(車渠色)和黃色。
故宮所藏宣德年間的番蓮大碗,花形飽滿、色調鮮豔、釉質堅實,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
景泰年間的景泰藍製品,從故宮等地陳列過的實物來看,工藝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宮廷內的御用監(皇家廠坊)設有製作景泰藍的作坊(《日下舊聞考》)。
這個時期制胎水平已達到了相當的高度。胎型有方有圓,並向實用方面轉化。除了瓶、盤、碗、盒、燻、爐、鼎之外,還有花,花盆、面盆、炭盆、燈、蠟臺、樽、壺等器物,有龍戲珠、夔龍夔鳳等寓意吉祥的題材,有云鶴、火焰等表現道教、佛教內容的題材。
大明蓮的紋樣也日趨豐滿,枝蔓形狀活潑有層次,釉色也出現了葡萄紫(紫晶色)、翠藍(天藍、寶藍的中間色)和紫紅(玫瑰色)新色,這個時期的釉色具有內涵的亮度和純度,放射出寶石的光芒。在以後任何時期也沒有達到這種水平。
在裝飾手法上,非常重視金工的處理。器物的頂、蓋、耳、足邊線等部位,多有鏨活裝飾。朱家溍先生說這個時期的製品“掐絲整齊、磨光細潤、鍍金勻實”、“是在宣德時代基礎上的又一步提高。”
明代景泰藍的造型大都為器皿,多數為歷代陶瓷及青銅器的傳統造型。其裝飾紋樣以大明蓮為主,也有少數串聯花卉和青銅器紋樣變形的裝飾,其色彩以二藍(湖藍)為主色調,配以少量紅、白、綠、黃等色。
色調統一、講究、裝飾得體,裝飾銅活造型優美,粗細結合,重點突出。景泰藍工藝成熟朝,以其絢麗多彩、富有民族氣息的藝術風格而聞名於世。
清代是掐絲琺琅工藝發展的又一期。由於社會的安定與經濟的繁榮,皇宮養心殿設立御用工廠,稱為“造辦處“。康熙三十年(1691年)“造辦處”的御用工匠多至幾百人。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設“作”來製造各種御用器物。琺琅作也是其中之一。但這個時期的製作水平較之明朝無大發展。到了乾隆時期(年)景泰藍與雕漆、金漆鑲嵌等行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乾隆四年,從廣州招來琺琅藝人梁紹文,邀揚州藝人王世雄進宮製作琺琅器。這一時期,景泰藍製品在皇宮內處處可見。小到床上使用的帳鉤,大到屏風,甚至高與樓齊的佛塔(故宮珍寶館乾隆花園內,承德外八廟小布拉宮內的大殿都有陳設),以及日用品,桌椅、床榻、酒具、硯、匣、筆架、建築裝飾、宗教用品等等,無所不備。
社會經濟不斷發展,至清中期,物阜民豐,國力強盛,統治階級有足夠的財力精力來支援工藝美術的發展,很多工藝品種都較以前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一時期的琺琅工藝也不例外。
康熙初年,清廷即在武英殿附設的造辦處部門中設定“琺琅作”,製造宮廷專用器皿。乾隆時期的宮中造辦處在琺琅器的製作上,更是突破了一般瓶壺碗盤之類範圍,擴大到傢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