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五十九章 景泰藍(1)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十九章 景泰藍(1)

藍桉跟夢詩去逛街,身上戴著一套景泰藍的耳環、吊墜和手鐲。夢詩感嘆:“這琺琅的首飾太好看了!”

藍桉一愣,“我買的時候,店員明明告訴我是景泰藍啊……不過我好像聽說,景泰藍和琺琅是一樣的。”

夢詩想了想,“景泰藍和琺琅有區別。景泰藍是琺琅的一種,叫做銅胎掐絲琺琅。”

琺琅有很多種,除了常說的掐絲琺琅和畫琺琅外,還有耐酸琺琅、耐熱琺琅、鑄鐵琺琅、不鏽鋼琺琅、鋁琺琅等。我國較為流行的幾種工藝是:銅胎掐絲琺琅,即著名的“景泰藍”、銅胎鏨花彩釉繪琺琅、銅胎彩釉繪琺琅。

多數專家根據明代初年的紀錄,認為大食窯即是掐絲琺琅,將其傳入中國的時間定為公元13至14世紀。

由於元代蒙古大軍四處掠奪工匠,很多西亞、中亞工匠就此隨軍被安置在雲南,中外技術交流使得滇工馳名天下,在元代及明初一直貢奉內廷。

在對北京故宮館藏清宮舊藏掐絲琺琅器物的排查中,被劃歸元代及明初的器物,其釉色濃豔明快,特別是白色釉料呈半透明水晶狀。這一特徵在宣德以後消失。可以推斷元末明初內府仍然有西亞釉料留存或有外國工匠指導。

畫琺琅,又稱洋瓷,元明皆無,康熙時期傳入,清三代尤為盛行。因為琺琅釉料在燒製時容易流淌走樣,對於釉料配方以及火候控制均有嚴格要求,其技術難度較掐絲琺琅高,是琺琅工藝中最難的一種。

景泰藍起源於元朝時(公元年)的大都城(今北京市),盛行於明代景泰年間(公元年)。因其釉料顏色主要以藍色為主,所以被稱為“景泰藍”。

舊時的景泰藍製品專供皇室貴族享用、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新中國成立後,景泰藍工藝有了進一步發展,在工藝上更趨成熟。目前的品種主要包括景泰藍和花絲景泰藍兩大類,其中景泰藍產品又分為金地景泰藍和藍地景泰藍兩部分,花絲景泰藍又分為金地花絲、銀地花絲和藍地花絲三類。

景泰藍完全由手工製成,製作過程十分精細,需要經過制胎、掐絲、燒焊、點藍、燒藍、磨光、鍍金等十餘道工序。

景泰藍的製作工藝既運用了青銅工藝,又利用了瓷器、琺琅等工藝,同時大量引進傳統繪畫和雕刻技藝,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

景泰藍的造型優美,圖案華麗,色彩鮮豔,給人以富麗堂皇之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國內外廣受讚譽。品種除舊有的裝飾性擺件外,近幾年又新發展出一大批實用性品種。

景泰藍,中國的著名特種金屬工藝品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間這種工藝技術製作達到了最巔峰,製作出的工藝品最為精美而著名,故後人稱這種瓷器為“景泰藍”。

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琅”,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琅”,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後把琺琅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製而成的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琅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

據此,中國元代後期已出現掐絲製品,應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而且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獸耳三環樽、勾蓮鼎式爐、纏枝蓮象耳爐等,應是我國元代晚期作品。

在《宋史·外國列傳》中記載:“大食國”本波斯之別稱。“大食”,是宋、元時期中國對西亞阿拉伯地區的稱謂。有關專家根據史料分析,“銅胎掐絲琺琅”大約於13世紀末,由阿拉伯國家傳入中國。傳入之初,被稱作“大食窯器”、“鬼國窯器”和“佛郎嵌”。

1935年中華民國北平市政秘書處編輯的《舊都略》在談到景泰藍起源時,援引《陶說》寫道:琺琅,在過去叫“佛郎”,又叫“發郎”、“發藍”,產於“拂”。唐書稱拂即大秦。大秦即中世紀羅馬帝國。

據有關史料記載,13世紀下半葉,元蒙軍隊遠征,橫跨歐亞大陸入侵西亞,俘虜了大批有專業技能的工匠作為工奴輸往後方,專為蒙古貴族生產豪華日用品。此時,阿拉伯地區流行華麗的金屬胎琺琅製品。在這種情形下,燒造“大食窯器“的阿拉伯工匠帶著燒造技術和主要原料來到中國。

中國有句很有哲理的老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即使這種以金屬為胎填敷琺琅釉料燒製而成的作品是舶來品,但在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藝術土壤上,也很快就融會了中華民族的傳統風格,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景泰藍”這個稱謂最先見於清宮造辦處檔案。清6年(1728)《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五月初五日,據圓明園來貼內稱,本月四日,怡親王郎中海望呈進活計內,奉旨:……琺琅葫蘆式馬褂瓶花紋群仙祝壽,花籃春盛亦俗氣。琺琅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其仿景泰藍琺琅瓶花不好。欽此。”

這一記載,把仿景泰藍時期的琺琅製品稱作“景泰藍琺琅”,這是所見“景泰藍“稱謂的最早文字記錄。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琅”,是北京著名的傳統工藝品。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比較成熟。“銅胎掐絲琺琅”製品,已被很多學者所共識。

景泰藍,亦稱“銅胎掐絲琺琅”,它是一種特種工藝品,是用細扁銅絲做線條,在銅製的胎上捏出各種圖案花紋,再將五彩琺琅點填在花紋內,經燒製、磨平鍍金而成。外觀晶瑩潤澤,鮮豔奪目。

關於景泰藍的起源,考古界沒有統一的答案。一種觀點認為景泰藍誕生於唐代;另一種說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時,從西亞、阿拉伯一帶傳進中國,先在雲南一帶流行,後得到京城人士喜愛,才傳入中原。

但有一點是學術界公認:明代宣德年間是中國景泰藍製作工藝優點,並達到了一個新的頂峰時期,“景泰藍”一詞也從此誕生。釉色均肥,絲工粗獷,飾紋豐富。

北京是中國景泰藍的發祥地,也是最為重要的產地。北京景泰藍以典雅雄渾的造型、繁富的紋樣、清麗莊重的色彩著稱,給人以圓潤堅實、細膩工整、金碧輝煌、繁花似錦的藝術感受,成為馳名世界的傳統手工藝品。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