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五十八章 宮毯(4)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十八章 宮毯(4)

在新潮家居裝潢之風一浪高過一浪的今天,傳統手工藝織毯本身蘊涵著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使它具有天然的家居美化功能,更不用說它包含的藝術收藏價值。

社會的發展不僅給傳統的宮毯工藝帶來新的工具,同時也提供了一些新的創作元素。北京宮毯的圖案日趨多樣,一些西方現代繪畫作品也被吸納進宮毯的設計中。

可以說悠久宮廷工藝的未來是充滿光明的,只要我們的宮毯藝術家們不斷開拓新的思路,不斷為這門傳統工藝注入新鮮的血液,那麼北京宮毯悠久的藝術傳統必將繼續傳承下去。

民國後,地毯行業急速發展。據《北平市工商業概況》記載,1916年,北京市的地毯從業者在崇文門外東花市成立了地毯行業商會,其時入會者才70多家。

而到了1931年,地毯行業商會會員已增至220多家,從業人員7400人。此時,北京成為中國地毯的重要產區,中國地毯成為重要的出口工藝品之一。

“宮毯”在出口的同時,也頻頻參加各國舉辦的博覽會。1900年,北京地毯在法國巴黎世博會獲得金獎。1904年,美國在聖路易斯舉辦世博會,北京地毯在評比時再次獲獎,由此北京的“宮毯”在國外名聲大振。

北京地毯生產一時供不應求,許多從業者開始在天津開辦企業,於是,北京的“宮毯”技藝也傳到天津。1920年代後,甚至上海都有部分企業開始仿製北京地毯供出口。

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1月,公私合營成立了北京第一地毯廠。上世紀80年代,北京地毯行業進入全盛時期。其時成立的北京地毯公司下設11個工廠,職工多達5000多人。

但也就在這一時期,機制地毯開始大量出現,全手工製作的“宮毯”受到很大影響。進入1990年代後,北京原有的8家國營地毯廠紛紛倒閉,只剩一家老廠堅持織手工地毯,能夠編織手工地毯的技師大量流失。

為了儲存“宮毯”技藝,2008年,“宮毯”技藝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國務院又將其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2年9月,北京市頒佈了《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辦法》,這對北京的傳統工藝美術、對北京宮毯的發展與振興產生了重大影響和推動作用。為搶救北京宮毯這一技藝,在政府和民間藝人共同努力下,2008年,“宮毯”技藝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著歷史的發展,北京宮毯這一古老的工藝已不再是皇家專屬的貢品,而是逐漸融入現代生活。

北京宮毯,即宮廷所用地毯,又叫官坊毯,是著名的“燕京八絕”之一。中國早期的宮廷所用地毯都是由各部落或地方政府貢奉,後來為了滿足統治者和皇親國戚的需要,唐代中央政府設立了“毯坊使”等機構,專門負責管理全國地毯的生產與採購。

元代地毯織造工藝引進北京,設立官坊毯織作所。因其織結堅牢,毯面柔軟,深得皇室權貴的青睞,宮毯也就由此得名。宮毯圖案、組色以及織作如同完善的等級制度一樣,有著嚴格的規定和區別,與世界各地的地毯有很大不同。

據《大元氈罽工物記》記載,元代成宗大德二年工部奉旨,在大都青塔寺專為宮廷編織地毯,在地毯的尺寸、染料、羊毛用量等方面有著嚴格的規定和要求,曾為皇帝的寢殿定做的五扇地毯,總面積為992.83平方尺,所開列的用料清單中有白、青、黑各色羊毛990多斤,各種植物染料、輔料1200多斤。

還有木柴3200多斤,醋7鬥多,用料之多,規模之大,由此可見一斑。元大都北京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匯合、交融、生髮和創新的重要地區,這裡文人薈萃、百藝興旺,六朝帝都的滄桑與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北京文化景觀,宮毯也成為北京富有地域特色和宮廷特色的手工藝製品。

明朝建立後,朝廷接管了元代在大都的官營織毯機構,在北京、新疆、西藏等地設立官辦地毯作坊,同時為紫禁城製作了一批高質量的官坊毯。

由於地毯屬於生活消費品,不易儲存,在歷朝歷代中,由於保護不當,地毯使>>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