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五十八章 宮毯(1)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十八章 宮毯(1) (2 / 3)

&nicfrances先生看到這些藏毯時,激動得直接跪在地上仔細觀察,事後更興奮地打電話遍告同行,自己看到了現存最完整的中國古地毯!

三年後,故宮藏毯又一次開啟了縝密保藏的大門,而這次的一行訪客,則是歷經數代傳承、依然將宮毯織造技藝存續在雙手上的工藝人。

來自北京地毯五廠的康玉生、王國英、曹豔紅等8位工作人員,他們要研究的是清代皇宮中的宮毯極品,皇帝獨享的盤金絲毯。

“要問這盤金宮毯有多珍貴?過去皇上用它時都繞著走不捨得踩,生怕磨損金線。”康玉生是北京市一級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宮毯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他是少數能完全掌握北京宮毯織造技藝11道製作工藝的人。恢復盤金絲毯的工作就由他帶頭。

盤金絲毯多出自當年的新疆工匠之手,金鑲絲纏,格外富麗堂皇,彰顯皇家氣派的雍容華貴。

由於用料昂貴、工藝複雜,從皇宮流傳下來的技藝又師傳保守,民國以後便再無織造。如此珍貴又神秘的盤金絲毯,即使在專業的織毯師傅們中間,也是近乎傳說的存在。

盤金絲毯與常見的宮毯區別甚大。宮毯編織技法一般使用8字扣在經線上拴扣,然後割斷毛線形成立體的厚度。

而盤金毯則需使用不同的盤法先盤後面、再盤前面,並使用特殊的編織法將前後兩部分“鎖緊”。這兩種織法混合在一張毯子上,薄厚不一,形成獨一無二的立體效果。

“這是我三進故宮,最後在顯微鏡的幫助下觀察到結構。”康玉生回想起當年的情形,感慨萬分。

常見的宮毯道數為90道和120道,道數越多,質地越細密有彈性。以120道的宮毯為例,約0.1平方米麵積的節點多達14400個。而盤金絲毯的工藝比常規宮毯費工4倍以上。

不僅如此,盤金毯所用的金箔線也不易得。金絲本身易折斷,無法直接用於編織。所以必須先把黃金捶打成極薄的金箔,再手工將金箔纏繞到棉線的線芯上。

其實金箔線的鍛造工藝也瀕臨消亡,康玉生輾轉找到了南京金箔廠,廠裡將退休的老師傅重新請出山來,才製作出了盤金絲毯所用的金箔線。

上世紀80年代,正是北京地毯行業的全盛時期。當時成立的北京地毯公司下設11個加工廠,職工多達5000人。但也就在這一時期,機織地毯大量出現,全手工製作的宮毯受到很大沖擊。

之後,北京原有的8家國營地毯廠紛紛倒閉,只剩兩家老廠。北京地毯五廠,現在的北京華方地毯藝術公司便是其中一家。

去華方地毯藝術公司參觀,木質機樑上掛著5種藍色、一種白色和一種金色線團,細密的經線從機樑上垂下來,織毯技師在前後兩根經線上熟練地打著“8”字扣。

這裡的織造者們仍舊沿襲當初的法度,除了織機由木架換為鋼管、片剪用的剪刀換成了電剪之外,宮毯織造的核心工藝全都保留如舊,並沒有因為機械化時代的到來而改弦更張。

在從業者眼中,宮毯的生產週期長,像盤金絲毯的用料十分珍貴,因此技藝受到限制無法大規模生產,因此宮毯堅持朝高階工藝品的方向發展。複製的《九龍圖》盤金絲毯,就售出了三幅。

“光有希望也是不行的,做宮毯是個苦差事,城裡人不願意幹,只好從山東、河北等地的農村招學徒。”康玉生摘下眼鏡揉了揉眼睛,從事了一輩子織毯工作,他的雙眼因為過度疲勞而常常乾澀痠痛。

“過去織毯學徒講究‘三年零一節’,就是學三年,再加上一個春節,才算出徒。這只是時間上的要求,有的人三年未必能學出來。”

雖然已經退休十多年了,康玉生始終堅持每週去廠裡指導織造,還在家裡架起了一張木脊樑,每天依舊織上個把小時,藝不離手。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