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暇時,他把過去僅靠口口相傳的織毯技法用文字記錄下來,總結出掛毯技藝上的壓、擠、墊、釘、剔、楔、倒、潤8種技法,已經成為廠裡的操作規範。
因為這個廠,早已成為康玉生此生的寄託,希望如今唯一的宮毯織造之地,能像當時的清宮造辦處,把精湛的技藝延續下去。
30多年前的一天,20歲出頭的周小寒,跟往常一樣坐在長城書畫社的櫃檯後面,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販賣古毯。
宮毯匠人周小寒中國編織地毯,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他看來,這些工藝獨特精美的古毯,雖然有些破舊,卻不知凝結了多少匠人的智慧,不知躲過了多少硝煙炮火,才得以儲存下來;它早已不是一塊毯子那樣簡單,更是“中華文化的活化石”,“踩在地上的軟黃金”。
然而在當時國人眼中,這些不過是沒用的“破爛”,大部分的老地毯都被外國人,以極其低廉的價格收走,流到了國外;周小寒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1982年,義大利人朗倫佐,在中國南疆的一個招待所,發現了一張不可多得的絕美古毯。
當地人不以為意,肆意在上面捻菸頭、潑茶漬;朗倫佐覺得實在太可惜,提議把這毯子賣給他,眾人鬨堂大笑,根本沒人搭理這個“瘋子”。
他滿懷遺憾地回到義大利,心裡卻總放不下這塊古毯,多少夜裡魂牽夢縈;改革開放後,朗倫佐又一次不遠萬里地來到中國,從陸地坐火車、再坐拖拉機,最後甚至騎毛驢,終於找到當年的那個招待所。
然而那塊地毯早已破爛不堪連修復的可能性都沒有了,朗倫佐扼腕嘆息、痛心至極。
正是他的這份心疼,感染了同樣熱愛古毯的周小寒,“外國人對中國的地毯都有這麼深厚的感情,都有這樣的研究,咱們中國人自己幹嗎呢?”
就這樣,半路出家的周小寒從一個賣地毯的商人,成了修復和製作傳統宮毯的匠人。
修復古毯,跟修復文物一樣,是一項極為繁瑣的作業。
周小寒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每處毯子的破損處,不只是簡單的縫補,而是從花色、圖案、紋理、疏密、厚薄、磨損氧化狀態、經緯的粗細捻度、毛質的粗細產地、含絨量等等綜合考慮,如何能做到最完整自然的復原。
很多流落國外的地毯,外國人根本不懂其中花紋蘊含的文化意義,也沒有同樣的毛質,更沒按照從前的工藝來修補,只是照葫蘆畫瓢,結果導致修復的毯子,像打了一個個大補丁,非常醜陋不和諧,也毀壞了其原有的價值。
為了更多地保護和修復古毯,周小寒輾轉世界各地,幾乎散盡家產,把那些失落的中國古毯一點點買回來,再逐一進行修復。
他查閱了大量古籍資料,每處破損都力求找到相適應的、更破的老地毯殘片來修補,一個扣一個扣地移花接木,每處修復都要經過,數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對比。
要知道,老地毯每平方英尺就有4900個扣!一個一個按照紋理小心摳下來,再按照花樣小心翼翼地穿進去,一小塊毯子就要修補一個多月!
如此長時間反覆、枯燥的動作,常常累得眼花手疼,沒有精湛的技藝和十足的定力,是絕不可能完成的。
連許亞軍看了都禁不住感嘆:“這真是個巨大的工程!”然而在周小寒看來:文物修復是不計工本的。
ㄒㄨㄒ20⒗ 十萬完結書籍免費閱讀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