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四十九章 手鞠球(2)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十九章 手鞠球(2) (2 / 2)

中國蹴鞠經歷數千年的發展演變,大體上可分為有球門的對抗比賽和無球門的散踢兩種形式。有球門的蹴鞠比賽又可分為雙球門的直接競賽和單球門的間接比賽。

無球門的散踢方式稱作白打,歷時最久,開展得最為廣泛,有一人到十人場戶等多種形式。漢代時以軍事訓練為主、唐宋時以朝廷宴樂為主的蹴鞠還遠。

兩漢三國時期,蹴鞠發展較快。首先,娛樂性蹴鞠得以繼承。有“康莊馳逐,窮巷踏鞠”,“上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的記載。其次,出現了表演性蹴鞠。

表演性蹴鞠是在鼓樂伴奏下進行以腳、膝、肩、頭等部位控球技能的表演。從漢畫像石上所描繪的蹴鞠表演看,有單人蹴1鞠、單人蹴2鞠、雙人邊擊鼓邊蹴鞠等形式;有足踢、膝頂、雙腿齊飛、單足停鞠、躍起後勾等技術動作。有人稱之為“蹴鞠舞”,是百戲中的重要節目。

如果說漢代是蹴鞠文化發展的一個高潮的話,那麼唐宋則是蹴鞠文化發展的第二個高潮。首先,充氣球的出現。蹴鞠從最初使用塞滿毛髮的實心球,唐代以後則出現充氣球(一說南朝以後就出現了充氣球)。

唐代仲無頗的《氣毬賦》:“氣之為球,合而成質。俾騰躍而攸利,在吹噓而取實。盡心規矩,初因方以致圓;假手彌縫,終使滿而不溢。苟投足之有便,知入門而無必。時也廣場春霽,寒食景妍。交爭競逐,馳突喧闐。或略地以丸走,乍凌空以月圓。”

馬端臨在《文獻通考·樂考二十》中說:“蹴毬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毬。毬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

用球門的蹴鞠比賽一般是單球門,大多在宮廷宴會時進行。這比此前的直接對抗後退了一步,但對踢準要求更高。築球時在球場中央豎立兩根高三丈的球杆,上部的球門直徑約一尺,叫“風流眼”。

衣服顏色不同的左右軍(兩隊分站兩邊,每隊12或16人,分別稱為球頭、驍球、正挾、頭挾、左竿網、右竿網、散立等。球頭與隊員的帽子亦稍有區別。

比賽時鳴笛擊鼓為號,左軍隊員先開球,互相顛球數次然後傳給副隊長,副隊長顛數待球端正穩當,再傳給隊長,由隊長將球踢向風流眼,過者為勝。右軍得球亦如此。結束時按過球的多少決定勝負,勝者有賞,負方受罰,隊長要吃鞭子,臉上塗白粉。

不用球門的踢法逐漸規範。這種踢法叫做白打。從一人場到十人場。“一人場”由參加者逐一輪流表演,稱為“井輪”。除用足踢外,頭、肩、臀、胸、腹、膝等部位均可接球。使球高起落下稱為“飛弄”,使球起伏於身上稱為“滾弄”。

它以表演花樣多少和技藝高低決定勝負。二人以上至10人分別稱為二人場、轉花枝、流星趕月、小出尖、大出尖、落花流水、八仙過海、踢花心和全場,各有規定的踢球路線。

用上身觸球稱為上截解數,膝以上部位觸球稱為中截解數,用小腿和腳踢稱為下截解數。踢法繁多,所以《蹴鞠譜》上說“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第五、出現蹴鞠組織並有社規。

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揚互助,至少在南宋時期,宋代的蹴鞠藝人組織了自己的團體,叫做“齊雲社”,又稱“圓社”。這是專門的蹴鞠組織,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

齊雲社還制定了《齊雲社規》。其中有“十緊要”:要和氣,要信實,要志誠,要行止,要溫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謙讓,要禮法,要精神。“十禁戒”:戒多言,戒賭博,戒爭鬥,戒是非,戒傲慢,戒詭詐,戒猖狂,戒詞訟,戒輕薄,戒酒色。

宋人談到蹴鞠的價值,稱讚“蹴鞠成功難盡言,消食健體得安眠。本來遵演神仙法,此妙千金不易傳。”又說:“巧匠圓縫異樣花,智輕體健實堪誇。能令公子精神爽,善誘王孫禮義加。”不但能令人健身、愉快,還有助於領悟禮義,體現了蹴鞠觀念的發展與變化。

遼金元時蹴鞠是朝廷節慶的節目之一,“皇帝生辰,樂次。……酒六行,箏獨彈,築球。”金元時大戲曲家關漢卿在《不伏老》的散曲中,自述平生喜愛地說:“我也會圍棋,會蹴鞠,會打圍……。”

【推薦:ㄒㄨㄒ2016&n.ΤxT20⒗сoм)可直接下載】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