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球體輕了,可以踢高。球門就設在兩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稱為“絡網為門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漢代是直接對抗分隊比賽,“僻脫承便,蓋象兵戍”。雙方隊員身體接觸就象打仗一樣。
唐代分隊比賽,已不是直接對抗,而是中間隔著球門,雙方各在一側,以射門“數多者勝”。從足球技術來說,是一種發展:而間接對抗,從體力訓練來說,卻是足球運動的一個退步。
由於球體輕了,又無激烈的奔跑和爭奪,唐代開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門的,以踢高、踢出花樣為能事,稱為“白打”。唐代詩人王建有一首《宮詞》說在寒食節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為樂。
唐太宗、玄宗都愛看踢足球,當時球門是“樹兩修竹,絡網於上,以門為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唐代不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術還很高超。
不僅皇帝宮中有這樣的習俗活動,民間也有。詩人王維《寒食城東即事》詩中說,“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裡”,可見踢球之高。
杜甫《清明》詩中也說,“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也說明了踢球習俗的普遍。
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南宋時期,詩人陸游在《春晚感亭》詩中描寫過這個情景:“寒食梁州十萬家,鞦韆蹴鞠尚豪華。”
又《感舊末章蓋思有以自廣》詩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鞦韆蹴鞠趁清;時以踢球出名的都是些什麼人呢?如果你讀的古書多,大概已經猜到了:惡少年。
更出挑的是唐代的若干皇帝,例如唐文宗,常常爬上一個“勤政樓”去居高臨下看人家蹴鞠和摔跤,這場景可真夠諷刺的,比起列祖列宗,市井氣重了不少。
當然,也不只是他一個人如此,等到幾代之後的唐僖宗,自己就變成了一個惡少年,親自蹴鞠鬥雞,而唐代的末代皇帝昭宗被朱溫逼迫著從長安搬遷到洛陽的路上,六軍都跑光了,只剩下一批神策軍或者惡少年出身的“打球供奉”跟著他,可見感情深厚。
中唐以後的軍隊當中,本來就有不少是惡少年,平日間就在街上蹴鞠鬥雞賭博的。
蹴鞠在宋代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施耐庵的《水滸全傳》中,寫了一個由踢球發跡當了太尉的高俅。雖然在人物事蹟和性格上作了誇張,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實。
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高俅因踢球而發跡,告訴了們這樣兩件事:一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貴族是喜愛踢球的,有些人本身愛踢球,有些人愛看踢球。
宋徽宗趙佶是個足球迷,他看了宮女踢足球后寫詩道:“韶光婉媚屬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爭蹴鞠,兩朋庭際再輸贏。”
《文獻通考》介紹:“宋女弟子隊153人,衣四色,繡羅寬衫,系錦帶,踢繡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上海博物館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
宋代社會上還有了專門靠踢球技藝維持生活的足球藝人。據記載,北宋汴梁城和南宋臨安城,在皇宮宴會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蘇述、孟宣、張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裡的踢球藝人,有黃如意、範老兒、小孫、張明、蔡潤等
古代蹴鞠我國古代足球遊戲起源於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的戰國時代,到了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蹴鞠不僅是民眾的娛樂活動,而且成為當時軍事訓練的重要手段。
蹴鞠活動的主要方式不僅是雙球門直接競賽,有專門的競技場地,有固定的比賽人數,而且在比賽時隊員奔跑摔推猶如戰場衝殺拼搏,對抗性極強,並且設有專門的裁判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