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無名的氏散曲說:“見遊人車馬鬧,王孫爭蹴鞠。”說明蹴鞠在當時十分普及。男女對踢在宋元時也屢見不鮮。元曲中說:“似這般女校尉從來較少,隨圓社常將蹴鞠抱拋,佔場兒陪伴了些英豪。那丰標,體態妖嬈……。”
這種情景在文物中也有反映。現藏曆史博物館和湖南博物館有兩塊足球紋銅鏡,鏡背面的浮雕就是一對男女對踢。但這些女性是專門陪人踢球的藝妓而不是普通婦女。
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足球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滿族人曾將其與滑冰結合起來,出現了“冰上蹙鞠”的運動形式。清初每年冬天在太液池(今北海舉行冰嬉典禮,“習勞行賞,以簡武事而修國俗”。
每年農曆十月,“每旗照定數各選善走冰者二百名,內務府預備冰鞋、行頭、弓箭、球架”。冬至後九日,皇帝“駕幸瀛臺等處,陳設冰嬉及較射天球等伎……”。冰嬉的內容還有冰上蹙鞠、打滑撻、冰上雜戲、冰床(凌床、速滑等。
清代中葉以後,隨著西方現代足球的傳入,中國傳統的蹴鞠活動基本上被歐洲的現代足球所取代,而踢毽子作為“蹴鞠之遺事”。
漢代李尤曾作《鞠城銘》,記錄和描述了當時蹴無球門的散踢方式稱作白打,歷時最久,開展得最為廣泛,有一人到十人場戶等多種形式。
白打則主要是比賽花樣和技巧,亦稱比賽“解數”,每一套解數都有多種踢球動作,如拐、躡、搭、蹬、捻等,古人還給一些動作取了名字,如轉乾坤、燕歸巢、斜插花、風擺荷、佛頂珠、旱地拾魚、金佛推磨、雙肩背月、柺子流星等。有球門的蹴鞠比賽又可分為雙球門的直接競賽和單球門的間接比賽。
雙球門的直接競賽是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蹴鞠的主要方式,且被用於軍事練兵。進行直接對抗比賽時,設鞠城即球場,周圍有短牆。
比賽雙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門;場上隊員各12名,雙方進行身體直接接觸的對抗,就像打仗一樣,踢鞠入對方球門多者勝。
單球門間接比賽是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時期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於為朝廷宴樂和外交禮儀競賽表演。進行間接對抗比賽時中間隔著球門,球門中間有兩尺多的“風流眼”,雙方各在一側,在球不落地的情況下,能使之穿過風。
藍桉雖然不能親臨古時蹴鞠的盛況,在陳老師的指導下,發現製作手鞠球的工具並不複雜,主要有繡線和鋼針就可以完成。透過不同色彩繡線的層疊繞轉形成鞠球的基礎造型。
手鞠球集刺繡、編織、圖案設計於一身,用繡線按照一定的規律繡制,幾何圖案慢慢形成,呈現出來意想不到的美。每改變一根繡線的顏色,每改變一個繡制的角度,就會形成迥然不同的花樣。
傳統的手鞠是先用和紙包好稻殼,然後一層層纏繞好底線,再用真絲或棉線繡出華麗圖樣的.
陳老師演示手鞠的製作過程,先製作內芯,再分球,最後刺繡。
陳老師用和紙包裹稻殼(可以加上會響的小鈴鐺,用底線纏繞至正圓,大小隨意。
陳老師還教藍桉另外一種做法。保麗龍球外面纏繞好底線,如果想要加小鈴鐺可以把球對切後挖個洞埋進去.
纏好的球均分成若干等分,用金色或其它線標記好。關於分球其實是傳統技藝中無意體現出的幾何學,球體可以分成多少面,可以用多少種形狀組合而成,手鞠球就可以有多少種變化。
刺繡說起來好像複雜,其實按照步驟來讓線依次穿過也並不難,只要是能縫釦子的人,都能製作。
陳老師讓藍桉不妨先從小小的球開始嘗試。做好可以用來當髮飾,耳墜,也可以做車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