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四十九章 手鞠球(1)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十九章 手鞠球(1) (1 / 2)

藍桉的外婆有一雙靈巧的手,她製作了500多個漂亮手鞠球。外婆有一個鄰居陳雯老師也是一個非常愛好鞠球的人,外婆和陳雯經常聚在一起探討鞠球的配色和技巧。。

週末的時候,藍桉來到陳老師的家裡,陳老師的丈夫黃大哥帶我們來到一個房間,而這個房間也是他們夫妻兩平時空閒時候的活動地了。

陳老師是一所高校裡的老師,他的丈夫黃大哥是茶藝的愛好者,平時沒事的時候就會在這裡泡茶喝茶,而陳老師呢,就坐在對面製作鞠球,黃大哥有時候也會幫忙拉拉線,如此安靜悠閒地慢生活真是羨煞旁人啊。

說到鞠球,陳老師說純粹是因為愛好,在學校的時候,作為一名園林設計的老師,平時也會接觸到一些圖紙的設計,自然也為製作鞠球時的圖案設計打下了基礎。

陳老師是一個非常安靜的人,她說做這個鞠球,很磨耐心,因為上面的圖案都是一針一針的刺上去的,只要有一針錯了,就要把前面的拆了,重新再弄。那是非常磨意志的一件事啊,而陳老師說,他從來沒有因為做錯要重新去弄而煩過,而是為了要把它做好,往往一做就是好幾個小時。

手鞠,又稱手毬,是一種民間藝術形式,起源於中國唐代的蹴鞠,可拿來拋擲把玩。公元7世紀流傳至東瀛,發展成為一種名副其實的藝術形式。

由於其漫長的製作過程融入了製作者的心意,也成為一種帶來好運和象徵幸福的禮物,亦是“新年”的季語。最初球芯只是纏繞一些線所作出的東西,約16世紀末,球芯換成以棉線作出的高彈性球體,並在上面纏繞彩色絲線,所作出的玩具即是手鞠。

陳老師告訴藍桉,“手鞠”製作時也有填充稻殼和香木屑的,它被看作是帶給親人祝福的幸運球,只贈予最愛的人。

據說,“稻禾”在日本是貪生怕死的“狐仙”。將稻殼填充在手鞠球中,“稻禾”就住進了手鞠球中。生病時將它放在枕邊,或者外出時帶在身邊,具有辟邪的作用。當主人遇到危險或有靈異來犯時,貪生怕死的“稻禾”為求自保,就一定會跳出來搭救主人的性命。

早在平安時代,和用腳踢的蹴鞠一起,用手玩得手毬也誕生了。最初的手毬是在手上拋接式的,即是將手毬拋高,以不讓其跌落地的方式玩耍;將手毬視為雜技,名為“品玉遣(珠玉)”的賣藝人出現了。品玉遣的出現使得其向一般人普及。

蹴鞠是2張光滑且具彈力的鹿皮,縫合起來的東西,玩法是按順序傳踢,還伴有複雜的禮儀、裝束等——出自《日本遊戲史》。

室町時代,高貴的女性間以絹絲卷制的手鞠開始流傳。江戶時代初期,不再是隻是用線卷制,將穀殼以及沙等做填充芯使得能發聲,還有將鋸屑包起使得其有彈跳力的比較接近現代的手鞠出現了。

到了江戶時代,最初以在手上拋接為玩法,以木棉線卷制使得更有彈力,可以在地面拍打玩的手鞠迎來全盛期。隨著木棉花種植普及,木棉線更容易入手,一般人也開始廣泛製作手鞠的全盛期也來了。

有這樣的記錄留了下來——越後國出身的良寬和尚說,“孩子純真的心正是致誠的佛心,因此喜歡和小孩玩,常和他們玩捉迷藏、手毬,懷裡也常放著手毬”。

安政年間,手鞠球作為女孩的玩具,和追羽根(日本傳統玩具之一,類似羽毛球的東西,拍子是木板)一起成為女兒正月的遊戲玩具流行起來。

雖說手鞠球曾經在日本風靡一時,最初“鞠”這個字出現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蹴鞠”中,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足球。“蹴鞠”的“鞠”以一種熟皮縫製,裡面填充毛或者其他材質的圓形實心毛丸,結實耐踢。

7世紀左右,日本“遣唐使”將這項運動從中國帶回日本,並慢慢在日本的貴族階層流行起來,成為新春時在神社表演,獻給神靈的一項例行活動。

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鞠球”衍生出了另一種形式的物品——手鞠。如果說“蹴鞠”是男子們特別熱衷的一種運動用品,那麼“手鞠”就是女孩子們特別喜歡的一種玩具。它使用製作和服剩餘的邊角料,填充成球狀,然後用多彩絲線纏繞成幾何圖形,非常精美。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