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四十八章 古琴(3)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十八章 古琴(3) (1 / 2)

古琴的右手彈弦亦有手指之別與指背甲彈與指面肉彈之別。右手的彈弦是由大指、食指、中指和名指承擔的。

一般說來,大指與中指力度較強,食指與名指較弱(小指是古琴中的禁指,只用其餘四指彈奏)。這四指的彈弦又各分指背甲彈和指面肉彈兩種。前者音色比較輕、薄、亮,後者音色比較重、厚、實。

近代著名琴家彭祉卿對此有過詳細的分析,他說:“以指甲肉別之,輕而清者,挑摘是也;輕而濁者,抹打是也。重而清者,剔劈是也;重而濁者,勾託是也。外弦一二欲輕則用打摘,欲重則用勾剔;內弦六七欲輕則用抹挑,欲重則用劈託;中弦三四五欲輕則用抹挑,欲重則用勾剔。抹挑勾剔以取正聲,打摘劈託以取應聲,各從其下指之便也。”

古琴的演奏以左手按弦取音,以右手彈弦出音。左手按弦之指的不同和手指按弦部位的不同均可造成音色的差異。

左手按弦除偶用中指與食指外,最常用的是名指與大指;其按弦的部位亦有肉按與甲肉相半之按兩種。一般說來,名指按弦其音溫厚穩實,大指則清脆明亮;肉按者溫厚穩實,甲肉相半者則清脆明亮。

空弦的音高不固定,要根據演奏的樂曲而定。正調時琴絃最低的一條空絃音為大字組c音,定弦由第一弦至第七絃依次按五聲音階排列,分別為c、d、e、g、a、c、d。

古琴音域寬廣,由c—d3,共有四個八度零一個大二度。古琴常用的還有緊五絃、慢三絃、緊五慢等調式。

古琴表現力特別豐富圓潤,運用不同的彈奏手法,可以發揮出很多藝術表現的特色,它的散音(空絃音)嘹亮、渾厚,宏如銅鐘;泛音透明如珠,豐富多彩,由於音區不同而有異。

高音區輕清鬆脆,有如風中鈴鐸;中音區明亮鏗鏘,猶如敲擊玉磬。按音發音堅實,也叫“實音”,各音區的音色也不同,低音區渾厚有力,中音區宏實寬潤,高音區尖脆纖細。按音中的各種滑音,柔和如歌,也具有深刻細緻的表現力。

中國古琴的音域為四個八度零兩個音。有散音七個、泛音九十一個、按音一百四十七個。古琴的聲音是非常獨特的,一般人聽琴樂能感到古琴的安靜悠遠。“靜”可以說是琴音的最大特點,琴音也被稱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這裡的“靜”還有兩層意義,一是撫琴需要安靜的環境,二是撫琴更需安靜的心境。

古琴的三種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靜。散音松沉而曠遠,讓人起遠古之思;其泛音則如天籟,有一種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則非常豐富,手指下的吟猱餘韻、細微悠長,時如人語,可以對話,時如人心之緒,縹緲多變。

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則同大地,稱為天地人三籟。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籟,可以狀人情之思,也可以達天地宇宙之理。

在古琴音樂三音交錯、變幻無方、悠悠不已之中,凡高山流水、萬壑松風、水光雲影、蟲鳴鳥語及人情複雜之思和宗教哲學之理,盡能蘊涵表達。

宋代《琴史》中說:“昔聖人之作琴也,天地萬物之聲皆在乎其中矣。”晉時嵇康作《琴賦》曰:“眾器之中,琴德最優。”也就是認為在各種樂器中,古琴是最好的,具有最優異的品德,最適宜君子作為修養之具。琴音的松沉曠遠,能讓人雪躁靜心,感到和平泰然的氣象,體驗內心的祥和喜樂;琴樂的潔淨精微,能讓人感發心志、瀉洩幽情,化導不平之氣、昇華心靈意境。

歸根結底,就是以七絃琴中的“含至德之和平”(《琴賦》),來養成君子“中和”的品德、達成“樂教”的目的。尤其是道家“大音希聲”(老子)、“至樂無樂”(莊子)的思想,在七絃琴中能得到最好的體現。琴音的低緩悠遠、縹緲入無,讓人由撫琴聽琴而進入一咱超乎音響之上的“無聲之樂”的意境,體驗到“希聲”“至靜之極”的境界;莊子將這種虛靜的、通乎天地萬物的境界稱為“天樂”,“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莊子·天道》)乃是一種天人相和、無言而心悅、超乎音響感受之上的精神境界。

故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通**神而和正心也;故宮音動脾而和正聖,商音動肺而和正義,角音動肝而和正仁,徵音動心而和正禮,羽音動腎而和正智。此謂五音相合入耳,而感動於心肝脾肺腎,而得仁義禮智信之正,得其正則疹癘之氣不入而壽矣。

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十分重視“樂教”的作用,甚至認為,人之學應“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把音樂作為人格修養的最高境界。其實,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就不是一個與世隔絕的。

但我們對古琴的認知,不應該只停留在樂器及其所表達的喜怒哀樂,古琴的聲音結構及文化蘊涵,乃至它所表徵的“迴歸自然”的人文意義,都更值得關注,王鵬說,“我所認為的古琴,應該是一種天地精神和人文情懷綜合的表現。”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