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葉帶著藍桉往回走,才走到半路,只聽百米外的瀾湖人聲鼎沸、鼓聲震天。
香葉一拍大腿,“喲,我差點忘了,今天瀾湖有踏白船表演賽。可熱鬧了!”
藍桉驚喜萬分,“真的啊!我也想看!姑姑,我們去嘛!”
等兩人趕到瀾湖邊上,只見市民和遊客早就裡三層外三層地圍了起來,人潮的目光匯聚湖心,在那裡來自各地的24支表演隊伍一字排開,在木船上整裝待發。
踏白船的船隻,即水鄉常見的農用船,這種船船體稍長,船底呈弧狀,涉水阻力甚小,但急搖時左右穩定性較差,鄉民稱之為“活”,因此成就了踏白船在表演時速度較快、驚險的特性。
踏白船也稱搖快船,是一項盛行於民間水上競技,是為祭蠶神而舉行的一項民俗活動。據說其名來由與宋將岳飛有關,宗澤因讚賞岳飛的才能與忠勇,任其為“踏白使”,為鼓勵賽船者以岳飛的無畏氣概參加竟渡,故稱。
而每年三月十六為蠶神生日,四鄉八里的蠶民便搖船雲集瀾湖。每條船經過改裝,船艄搭上木板橫“跳”,船尾上安兩支琵琶櫓,兩人一組同搖一櫓,船艙幫口兩邊再安放四五排或五六排木槳,人手一槳,合力齊劃,船頭插上一面村坊旗號,也有應金、木、水、火、土五行插上相應的紅、黃、藍、白、黑五色牙旗。
船挑四櫓,兩舷排槳,也代表這蠶寶寶的繭子,又大又圓;或兩船並聯,船上耍拳舞棒,槍刀鬥勇,名“打拳船”。水中快船穿梭,鑼鼓齊鳴;岸上觀者如蟻,人聲鼎沸,蔚為壯觀。
香葉帶著藍桉也擠進了人群,只聽得前頭一個老太太邊看錶演邊說,“高竿船上那位姑娘好漂亮,她是扮演蠶花仙子哩!是為了祈禱蠶花豐收!聽說這一表演已經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老太太口中的高竿船又俗稱為“蠶花船”,獨具蠶鄉特色的“軋蠶花”巡遊中,“蠶花娘娘”站在“船頭”沿途向眾人撒下粘著蠶花的糖果和花瓣。
高竿船中央擺放著一直旋轉的巨型石臼,上面插一根三四丈高的毛竹,表演者身著象徵蠶寶寶形象的白色服裝,沿竹竿而上,爬至梢頂,在彎成九十度的毛竹上表演各種驚險動作,模擬蠶寶寶吐絲形態,整套動作固定而連貫。每每引得遊客們嘖嘖稱奇。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瀾湖突然更加沸騰了,不知是誰叫了聲:“來啦!加油!”400米直道競速預賽正式開始,只見一艘艘小木船如離弦之箭般衝出起點,鼓聲雷動,岸上觀眾群裡爆發出加油吶喊,岸下船槳整齊劃一在水中上下翻飛,緊張而歡鬧的氣氛在南湖瀰漫開來。
今年的400米直道競速,加入了繞障礙搶荷花環節,更具挑戰。長100米寬15米的比賽航道上設有5個浮標,船隻必須繞過每個浮標,方可搶放置在終點上的荷花,這對選手們的技藝要求更高。
市民和遊客最愛看的是什麼?當然是它的驚險性和刺激性。船隻不過1米多寬、約2米長。小小的船上要容納11名隊員,分別是1名鼓手、4名櫓手和6名槳手。船上隊員小小一個轉身,船就跟著晃動幾下,讓人看了膽戰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