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在現實生活這個四維空間裡,每個人都站在屬於自己的點上,社會中人來人往交織成線與面,而記憶勾勒出最美的故事軌跡。
時光漸漸匯聚成歷史的金字塔,藝術流是鑲嵌在金字塔上部的磚塊,它吸納了千古以來人類活動中的精華,閃耀著古典美學之光。
《大時代的夢》是穿梭在現實與夢想之間的,也是書寫中國夢的現實題材作品。
而中國夢是一個很大的主題,它涵蓋了每一個平凡或不平凡的中國人的現實生活,被定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並表示這個夢“一定能實現”。
創作,尤其是現實題材創作離不開藝術。因為本來就是作者對社會生活進行的藝術概括,透過敘述人的語言來描繪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開作品主題,表達作者思想感情,從而藝術地反映和表現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作品的高度和深度是藝術作品的靈魂。創作來源於生活。成為什麼樣的人,才能寫出什麼樣的。社會生活是文學藝術的源泉。
工匠精神即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貫之。三個詞,十二個字,數十年如一日,全心全力做一件沒有盡頭的事。體會從古至今手工藝生產者對自己的產品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以及手工藝匠人們以他們從容獨立、摒棄浮躁、踏實勤奮、精工細作的工作態度所奉行的“匠人之道”,並由此創造出燦爛的手工藝物質文化。歷經幾千年鑄就的“工匠精神”與“匠人之道”是一種情懷、一種執著、一份堅守、一份責任,而這種情懷、執著、堅守、責任正是這個時代所或缺與需要的。
《論語》有這麼一句話:“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何為“無慾速”,從工業角度,則強調的是一種專注、精細化的“匠人精神”。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我們也曾耳聞,在古代有這麼一群人,對工藝的要求一絲不苟,吹毛求疵。這便是匠人,一種把產品做到極致,把專注精神奉為圭臬,帶著虔誠與嚮往的信徒,我想這也是時代的感召,世代的追求——於當下,更需倡導匠人精神。所謂“工匠精神”正是由手工藝而來,是真正的精細活,
一位好的藝術家需要有設計師的創作靈感,更需要有匠人的精神。他要有開闊固有的思路,視工作為修行,不斷地雕琢,把品質做到極致,把工藝的生命力喚醒。當然,每一次創新都是對過去舊形式的突破,但這都離不開匠人精神。創新與匠人精神是相輔相成的,那些深受人們喜愛的藝術作品,大都是以匠人為基礎建造的骨架,透過默默的積累和沉澱,創新出豐滿的血肉。
摒棄浮躁、寧靜致遠。也就是所謂的職業心境的從容淡泊:外邊的世界很熱鬧,自己卻不輕易盲從;燈紅酒綠中的誘惑很多,自己卻堅守“初心”,一切“走心”,像田野一樣安靜,像詩歌一樣平和。“靜能生慧”,“靜能生樂”,細微之處見真功!
因為“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僅僅是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因為工匠精神早已成為一個手藝人秉持本心的自發行為。
所謂因其人故能成其事,因為簡單、堅持所以才能達到爐火純青大巧不工的境界,幾十年專注一件事情,不因外界變化而偏移,秉持本性而為,不隨波逐流,由簡入純,大慧若拙。
依天工而開物,法自然以為師。而中國的傳統手工藝中,不缺乏工匠精神,也不缺乏匠心獨具的藝人。他們透過自己的手工技藝,向世界展示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器物有魂魄,匠人自謙恭。謹以此係列,獻給那些有夢想的工匠大師,感謝你們向世界傳遞大~中~華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