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莊子的故事> 第55章 莊子的道德與人德(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5章 莊子的道德與人德(二) (1 / 2)

莊子內篇第五篇《德充符》講德,可以說是層層梯進的。八??一?中文 ???.?8?1㈠Z?㈧.㈠C㈠O㈠M現在!我們來具體解讀一下。

第一個故事是講魯國有一個叫王駘的人,這個人受了刖刑,只有一隻腳。不要小看這個人,在魯國,他的學生與孔子的學生一樣多。“中分魯”,兩人把魯國的生源“中分”了。

當然!王駘這個人是莊子文學虛擬出來的,不是真的。

讀莊子《德充符》的時候,我們會現,這篇文章中的主角人物都是殘疾人。

莊子為什麼要拿殘疾人開涮呢?

其實不是!他是在告訴我們,不要有殘疾人與健全人之區分,而是要以人與物之區分。無論是殘疾人還是健全人,他們都是人,在道面前,在萬物面前,人就是其中的一個物種。是要我們站在道的認知高度上來看待人,而不是站在人的範疇上來看待人。

只有站在道的高度上看待人,我們的目光才會遠大!才不至於沉溺於“人”世間,看不清人的本質。

還有!在《德充符》裡,莊子所列舉例子中的襯托人物,都是名人。不是孔子就是子產,或者是魯哀公,或者是老子或者是誰。

莊子是拿這些人來作襯托,更能吸引讀者的注意。特別是那麼喜歡吹毛求疵的人和學術奸細,還有那些喜歡崇拜、喜歡神化所崇拜的人物的人,當他們看到你的文章中有辱他們崇拜的人物或者是某個名人時,就會認真地讀下去,甚至是很氣憤。這樣!就能達到莊子想要表達的效果,就能順利地把他想要告訴世人的話傳達出去(原來!莊子是個標題黨。呵呵!)。

在《莊子》一書中,這樣地事例很多。有些人物是虛擬出來的,有些故事是真真假假的,目的都是一樣地,都是為了吸引讀者的注意,達到他想要表態的效果。

迴歸話題。

孔子的學生常季見王駘是一個殘疾人,而且好像還沒有什麼真本事。文中介紹說王駘是一個“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世”的人,沒有什麼作為。心裡不解,就問孔子是什麼原因。然後!孔子就解釋給常季聽,說!王駘他看破了“死生”。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孔子說的這一段話,有無數解讀者無法正確解讀。原因在哪裡呢?就在於他們沒有讀懂老莊哲學中的“道”。

沒有讀懂老莊哲學中的道,他們就無法讀懂道家對死生的理解。

我們把這一段話翻譯成白話文,方便大家理解。

孔子回答說:“他是個道家!他認為人和萬物都來源於道,死後又迴歸於道。人與萬物都只是變化出來的一個具體事物而已,迴歸於道後,還會變化成為什麼呢?任其自然吧!

死或者生都是人生中的大事了,可對於他來說,死或者是生都只是這個生命的結束,另外一個生命的開始。我依然還是我,我就是道。即使天翻地覆,他也不會因此而喪失、毀滅。我依然還是我,我就是道。

他是個得道之人,明白事物變化的道理。所以!無論生死如何變化,此物死彼物生,自己將變成何物,他都不會在意的,隨遇而安。無論變化成什麼,都只是因道變化而來的,他就堅守這一點:他是道。萬變不離其宗,一切都是由道變化而來的。”

歷代學者一般都是單單從字面意思直譯的,所以!無法解讀清楚。再則!大多數學者本身就沒有解讀清楚道家的“生死觀”,也根本無法解讀清楚這一段話。

解讀這一段話是需要有基礎的,沒有一定地老莊哲學基礎,是讀不懂的。

在這段話中,表達出了王駘的一種境界,從道的高度看待人生的境界。認為人死了但還會變化成另外一個物種、一個東東。作為人是死了,但換了另外一種形式存在。而且!永遠在變換中,此物死彼物生,生生不息。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