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逍遙遊》的第三部分,是寫莊子與惠施的兩段對話。從上下文的關係來看,明顯是後世大能在編輯整理時從莊子與惠施的對話文章中摘錄過來的。主要是體現他對道家的理解,和他認為莊子的“遊世”思想。
如果單單理解為“遊世”思想,就有失對莊子思想的正確理解了。莊子的文章更多地是寫我們在亂世中如何生存,如何在夾縫中求得生存。沒有辦法!生逢亂世,命不保夕,想平平安安地生存下去是很難的。
所以!如果我們粗略地去讀莊子的文章,就有那種“混時混日子”遊世的感覺,消極避世的感覺。
其實不然!莊子是在教導我們,如何在亂世中生存下去。生存、活著才是目的,才是他要表達的。因為!道家認為:生而為人,難得做一次人,不容易,機會難得,所以要珍惜。
所以!我們要活下去,不受外界的影響,好好地活下去。別人怎麼活我無法阻止,就讓他們折騰去。我不跟他們折騰,我按照道家的人生觀、世界觀、宇宙觀去生活。
所以!莊子哲學思想不是“遊世”思想,不是“混時混日子”。
所以!從《逍遙遊》這個章節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這篇“逍遙遊”的文章,不是莊子自己寫的。而是!後世大能根據自己的理解,把莊子那些散亂地文章編輯整理而成,而命名的。
莊子與惠施兩人,經常在一起辯論。惠施在魏國做外相,經常路過母國與莊子相見。在《逍遙遊》這篇文章裡,只是編者摘錄了其中的兩段。兩人的辯論,遠遠不止這些。
莊子的名氣遠遠大於惠施,他是道家學說傳承人。而惠施,雖然有才學,可他最擅長的是辯論。因為逞口舌之能,往往不討別人喜歡。甚至!很多人都很厭惡他,認為他沒有真本事。
惠施雖然被後世稱為“名家鼻祖”,在當時並不是一個討喜的人,可他因為在魏國當官,所以過的生活比莊子的生活優越。
他與莊子辯論,因為他頭腦靈活、反應快,常常把莊子難住。有時帶點教條,有時轉移話題不說重點,有時抓住你的用詞錯誤什麼地,把莊子難住。但每次最後!莊子都能據理力爭、反敗為勝。
當說不過莊子的時候,惠施就嘲笑帶譏諷什麼地說莊子一頓。
在《逍遙遊》裡,惠施與莊子就大與小、有用與無用辯論了起來。其實!是惠施在譏諷、嘲笑莊子。
莊子經常說道,那些對道家不瞭解的人聽了之後認為他是“胡說八道”。惠施辯論不過莊子,就利用這個來譏諷、嘲笑。那意思是!你就說些沒有用的,你看你?你生活得這麼苦,你說這些又有什麼用呢?你要是有那個本事,你把你的生活改善一下!
其實!莊子是真正地大隱,他是隱於野的大隱。他不願意過那種富裕的生活,他選擇了過周圍人一樣地生活。
選擇過富裕生活你就必須去當官,或者去經商,可他不喜歡那種生活。他喜歡做學問、傳道。
沒有辦法,興趣、愛好決定了他的生活軌跡。
惠施譏諷、嘲笑莊子,說:“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瓠,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翻譯成白話文大概就是:魏王送給我大葫蘆的種子,我種下後結出的葫蘆大得可以容納五石。用它來盛水,它卻因質地太脆無法提舉。切開它當瓠,又大而平淺無法容納東西。我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為它無用,我把它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