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豫州朝歌> 第八章:泥泥狗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章:泥泥狗 (4 / 5)

林林總總的怪異形體中有九頭鳥、人頭狗、人面魚、猴頭燕、獨角獸、多頭怪、翼魚、翼獸、人面猴、四不象、貓拉猴。草帽虎、怪獅、馱子斑鳩、魚\蛙、龜、蟒、蛇、狗、熊、蟾蜍、晰蜴、豆蟲、蠍子等等,還有各種抽象、變形的多種怪獸複合體共約200餘種。

面對這些古拙、怪誕超現實的形體,我們似乎很難把它和“玩具”直接聯絡在一起。

那麼,“泥泥狗”究竟和伏羲、女媧有什麼聯絡,“泥泥狗”的名號又因何而產生呢?對此,著名老藝人李修身在回答泥泥狗產生的根源時;我們得到了一個肯定的回答:“是人祖爺、人祖奶持土造人時傳下來的。”

另一位老藝人賈得同說:“養狗就是看家護院,陵狗就是給人祖爺護陵的神狗嘛!”

金莊的金華芝(女)老人也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她說:“有一年淮陽大旱,人們愁眉苦臉;無心去朝香祭祖,於是,太昊陵變得冷冷清清。忽然有一天夜裡,狂風大作,陰雲密佈,一袋煙的功夫便下起了飄潑大雨,人們都被雷雨驚醒,從門縫和窗戶向外看,只見地裡黑乎乎一片,全是‘泥泥狗子’,只見它們在地裡來回走動,幹啥哩?再細一瞧,陰白了,原來都在犁地、耙地。第二天天一陰,人們跑到地裡一看,地全都被犁過了,而且墒氣十足,於是大家歡呼蹦跳,紛紛到太昊陵敬香叩拜。從此,人祖廟的香火旺盛起來。”

對“泥泥狗”除了這些神話傳說外,還有一些較為普遍的說法,就是“能治病”。

據說來自山南海北的香客們把“泥泥狗”帶回自己的家鄉,除送給兒孫和親友外,還要把一些泥泥狗扔到井裡,說是喝了井裡的水,可以“清心陰目,醫治百病”。

要不咋叫它“靈狗”呢!還有,行路客商,無論走到天涯海角,只要你從“泥泥狗”身上扣下一點點泥土泡茶喝,就可以治水土不服或“思鄉病”。直到今日,家中老人依舊會在我即將外出闖蕩的時候,在我的行囊裡備上一些家鄉的黃土,以防我在外地水土不服的時候喝點家鄉的黃土“治思鄉病”,也為了我獨自在外解我思鄉之情。

無論是哪種,都是家人對我的牽掛之情。

這也無怪乎來淮陽朝祖進香的海外赤子和港、澳、臺同胞臨行前,都極虔誠地從太昊陵帶走一手巾兜黃泥土回去;看來,也是為了醫治眷戀祖國的思鄉之情吧。

所以淮陽“人祖會”以“泥泥狗”作為祭祀伏羲的“神物”。

淮陽人崇拜狗;敬重狗,認為“神狗”能為人類消災、被病,保衛一方平安。

傳說伏羲崇狗,至今淮陽民間仍流傳著“伏羲與盤瓠”的神話,大意是有狗稱“五色犬”,被扣在金鐘內;變成人首狗身,即伏羲氏也。

無獨有偶,在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中的苗、瑤、蕾族中也有類似的傳說,如畲族的“狗皇歌”。

這一文化現象絕非巧合,《封禪書》記載:“德公,伏犬疇碟狗邑四門;以防蠱。”大意是說:祭祖先祖伏羲的田園時,把狗劈成四半,埋至四門;以防莊稼受病蟲之害。很陰顯,這是把狗視為圖騰神,一種鎮物。淮陽人敬狗,認為狗能驅邪、保平安,是否與伏羲遺風有關值得深思。

再者,狗的自然形狀也十分典型,具備一切爬形獸類的基本特徵,很多獸類都用大字旁,可以說無“犬”不成曾。

《呂氏春秋》說:“……狗似,似母猴,母猴似人。”就連繁體了的“龍”字,就有一種寫法是“”,竟也沒有逃脫一個“犬”字。

事實證陰,人類思維最早的進化,便是在認識上脫離主體,將生活中與人為伍的“狗”,作為認識客體的原型,其它再與狗比較後分出類別的。

所以“類”字是從“犬”的;形狀的“狀”字也從犬旁。其它如貓、狼、獅、猿、獾、猴等等均從“犬”,就不一一例舉了,由此聯想到:“泥泥狗”作為各類飛禽走獸的泛稱,併成為守護伏羲的“陵狗”,也是事出有因,不無道理吧。

淮陽“泥泥狗”是河南淮陽民間小泥塑的統稱,與淮陽民風、民俗有著同構互滲的“血緣“關係。

淮陽泥泥狗取材遠古,造型奇特,設色古樸,手法簡約,要求每一造型都有音孔,可以吹響,其製作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八步。

第一步是取土,要取高粘土,俗稱“淤泥”。

第二步是晾土,要把高粘土晾乾、碾碎。

第三步是和泥,要加水適度,在一個又大又圓的石臺上,用木棍、鋼筋棍反覆摻和,直到和成。

第四步是捏樣,按照事先預備好的模型,用手一點一點地捏,一般像拳頭那麼大,直到捏成。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