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絕不是巧合!
必定是大慶城中奸細,將城防資訊,全部透露。
填河部隊,迅速逼近,呂烽卻因為倉促守城,不得滾油檑木,唯有弓箭。
他正準備下令射殺城下士卒。
可狄軍對此亦有預料。
填河部隊棄盾之後,身後立即湧出大隊弓手跟上,拉弓射箭,壓制城頭冀軍。
若說騎射,冀軍自認不差,可與狄軍相比,還是有些差距。
冀軍仗城牆便利,可畢竟人少,只能與狄軍箭手拼至平手,無法顧及城下填河之人,硬生生讓他們在眼皮底下,於護城河上,造出六塊“陸地”。
“陸地”已成,狄軍發起總攻,大批兵甲扛著雲梯鈎鏈,沖向城牆。
狄軍行進環環相扣,將人數優勢盡情發揮。
也不知狄軍做何想法,竟然將半數兵力,投入呂烽所在城牆。
一萬對兩千,即便是守城,這人數亦是絕不對等。
可是呂烽別無選擇,他也不會退縮。
當第一條鎖鈎飛上城牆,呂烽便明白過來,此時此刻,唯有死戰!
進,則生;退,則死。
戰機與危險,皆在一線之間。
狄軍將大量人數投入在這面城牆,呂烽只要守住,甚至將這萬人擊潰,那麼大慶之圍,頓時立解。
只要守住,那麼等周遭軍隊反應過來,從四周包圍而來。到時候,這些狄軍,一個都別想活著離開冀土。
生死存亡,擔在一人肩上。
呂烽揚起長槍,親自殺入戰局。
鐵槍所指,皆是腥風血雨。
呂烽便如一尾蛟龍,從城牆一頭,殺至另一方向。查缺補漏,施以援手。
鮮血撒遍牆磚,又順著牆磚縫隙滿溢而出,青灰城牆,半染暗紅,便像是為這城頭,帶上一頂血色氈帽。
繩索掛上牆頭,一根,兩根,三根……
雲梯架上牆垛。一架,兩架,三架……
狄軍湧上城牆,一個,兩個,三個……
黑潮漫上城頭,城牆擁擠不堪,冀軍陣線越推越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