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就是一直以來被詬病的金雞,確實,金雞獎的區域保護也很重,因為無慾無求,所以它可以任『性』。
2005年起,金雞獎將申報範圍擴大到港澳臺地區。2011年,金雞獎全新開放政策,凡是在大陸取得龍標上映許可證)的華語電影都可以參加金雞獎評選,不再具有地域保護。
金雞獎被認為不如金馬,金像權威的原因之一很有可能是它的制度,它是兩年一選的,這樣的週期,必然導致了時效的嚴重滯後『性』。
因為等輪到它評選時,很多影片已經先被金馬獎、金像獎評選過一輪,甚至兩輪了,也就完全起不到鼓勵新影人的效果。
其次,金雞獎有個不成文的預設慣例,影帝從不二封,影后除了早年的潘紅、鞏黎、宋春黎三位演技出類拔萃的前輩,分別獲得了3次、2次、2次獎外,之後也從不二封。
這個規矩,大概是源自計劃經濟時代,大家要發揚集體主義精神,一個人演技再好也不讓吃獨食的風氣。
所以之前已經得過獎的演員,無論新作品展現出來的演技何等出『色』,也幾乎肯定不會再得獎。
典型的例子,13年金雞獎,張紫怡的《一代宗師》宮二,作為十年一出級別的傑作,橫掃了華語圈的金馬、金像、百花、華表四大獎,此外類似亞太影后、導協影后等次一級獎項,加起來一共拿了12個。
唯獨在金雞獎失利了,輸給了小宋佳的《蕭紅》。
這樣絕不合理的慣例,無疑極大削弱了獎項本身的公信力,評選揭曉後每每讓公眾譁然。
此外,既然慣例是帝后不二封,但是之前的影帝影后,當屆有好片子時照樣要被提名陪跑,來保障提名的含金量,但也只能是陪跑,
這些優秀影人自己都知道,肯定不會再得獎,所以也就不會再重視獎項本身,如果懶得給舉辦方面子的話,都找各種藉口不出席,又削弱了頒獎典禮的星光程度和受關注度。
在金馬獎和金像獎近年來都時常頒獎給內地最優秀影人,藉此抬高其自身含金量和影響力的同時。
金雞獎卻長期堅持給那些票房慘淡的嚴肅題材、小眾藝術電影頒獎,完全不重視商業明星的惡果,便是商業流量為王的演藝圈也不再重視。
而論本身規格又比不上華表獎這樣的『政府』獎,所以經常出現獲得提名者都大半不到場的難堪境遇。
至於百花?那就不用說了,作為一個觀眾選擇出來的獎項,它的可『操』作『性』實在太多了,根本沒有說的意義。
港臺影圈可以常年用金馬獎金像獎提名,來捧他們自己的新生代藝人,如伊能景、陳顏希、林怡晨、許維甯、宋雲樺、吳珂熙、顏卓靈、何韻師、張榕榕、楊雅惠……,還有最新的尹歆,這些知名或不知名兩地藝人,居然都有金馬影后提名)
而目前內地的新生代演員,想要得金雞獎基本不用指望,像周冬鈺這樣優秀的演員也只能混個提名,還是在金馬已經封后、演技得到業內充分認可之後。
再加上2年1屆的評獎週期,金雞獎在推廣和鼓勵自己新人力度上,就完全沒辦法和金像獎金馬獎相比了。
所以,才會造成了現在內地的一些新導演,新演員,並沒有被金雞獎鼓勵的可能,反而是先爭取到了金馬獎金像獎的提名和獎項,從此走紅。
他們既然是在極不平等的競爭環境下取得的成就,論含金量自然遠遠高過同樣拿金馬金像提名的港臺藝人,本身實力肯定名至實歸。
這當然更就給許多人一種「金馬獎、金像獎積極鼓勵內地有實力新人」的印象。